他熟读兵书,知道阵前士兵若是不听主将的号令乃是大忌,也只得耐着性子收服起人心来。
这一收服,就用了两年有余的时间。
这两年间胤祯虽然身在军中有什么大事发生他还是能知道的,毕竟他还和胤禟通着信呢。
胤禟信里提起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学士李光地没了。
像他这样的老臣没了,皇帝自然是要派人去祭茶酒的,一众大臣都以为皇帝十有会让十三阿哥走这一趟,结果皇帝楞是派了五阿哥去。
这下皇帝给这位老臣赐下一千两银子这事和五阿哥取代了十三阿哥这事相比那可真就不够看了。
李光地是武将,大阿哥被软禁,十四阿哥西征了,怎么看这事都是已经回京了的十三阿哥去最合适。
皇帝却将话都说不好的五阿哥去办这事,这,可就真让人看不懂了。
朝臣们都默不作声的在一旁看着,看五阿哥是不是要被重用了。
他们发现这件事情之后皇帝确实也开始时不时的给五阿哥派差事,不过他派给五阿哥的都不是什么重要差事,与其说是让他去办差,不如说是他这个身份在皇帝看来还挺好用。
五阿哥的身份好用在哪儿呢,朝臣们想着。
不光他们在想,别的皇子们也在想。
五阿哥是太后养大的,人们只要一提起他,第一个想到的人不是他的生母宜妃,而是太后。
因此别看五阿哥汉话都讲不利索,他不也照样被封了亲王吗
明眼人都知道,这个亲王,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才封的。
弄不好皇帝封五阿哥亲王,还有给久病的太后冲喜的意思。
就算不看太后,还有宜妃呢,宜妃盛宠多年,这宠可不是说说而已。
妃总共就两个儿子,皇帝对胤禟可真说不上有多好,对胤祺可不就得好一些吗
现在皇帝时不时的给五阿哥派些无关紧要的差事,这是让他提前习惯将来在他的兄弟手底下当差呢。
这么一想,大家又觉得皇帝会让五阿哥去办这事也算是合情合理了。
胤禟信中提到的第二件事还和他那四哥有些关系。
几场仗打下来,他这个大将军王还没领着皇帝的赏呢,年羹尧倒先升官了。
年羹尧之前是四川巡抚,皇帝的一道圣旨下来,他就成了四川总督了。
因着这事胤祯还特意给他四哥去了一封信。
胤禟是兄长,他也是兄长,他这做弟弟的出门在外也不好一封信都不给他写,这般想着,胤祯给他四哥的这封信写的愈发的厚了。
写完了给胤禛的信,他又想起他其实也可以给他额娘也写上一封信。
之前他是觉得他才出来没多久,战事也正在紧要关头,他是在提不起兴致也抽不出时间来写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