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325章 今后才能知晓【第二章】

第325章 今后才能知晓【第二章】(2 / 3)

朱徽妍有些犹豫,说道:“条件是不是有些差了?”

一边牵着她的小手,一边说道:“条件确实差了些,今日相公还能免费给了他们,今后就不一定了,今后就要与沈辽那些百姓一般,咱们顶多会低息借贷给他们。”

“这一次相公让报社刊登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一者是为了减少朝臣与士林间的压力,二者为下一次灾害提前做些准备,再发生了此等之事,咱们也就有了足够的借口、机会,麻烦事儿也会少了许多。”

刘卫民微微叹息,说道:“此次就这么着吧,能迁出多少是多少,至于方阁老那里……让阁老自幕些书生,许诺其优秀者,科考之时可以增加分值,并让沈允婻倾力支持。对了,户部账册整理完了没?”

朱徽妍微微摇头,又有些担忧说道:“户部账册很乱,还需一个月才能整理完毕,许多账目都无法对上。”

刘卫民一想到户部烂事脑仁就疼无奈,无奈说道:“账目对不上就对不上好了,先将所有账册整理出来,明日将各管事寻来,相公了解一下情景,估摸着也就这几日,相公就会前往河南、两淮。”

“嗯。”

“烦心的事儿太多,不管了,今日啥都不管,打铁!”

一件连着一件,屁事无数,河南、两淮发生水灾,只要有粮食就不应该发生太大的问题,期间是死了不少人,也会有无数灾民相互哄抢,甚至发生犯罪之事,在他看来这都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只要将人安抚下来,洪水降下去后,令其归乡耕种就算万事了,剩下的无非是组织百姓耕种,组织百姓修建房屋等一些后续恢复生产的事情,至于一些在文人士子看起来很严重的些许不法之事,他反而不是很在意。

百姓遭灾,通常朝廷派出些官吏主持赈灾,首先是召集当地官府、名望颇高的宿老、富户,共同设粥棚赈济,吊着饥民不至于饿死大部分,将百姓固定在某处,不让其乱窜造成灾祸即可,至于灾后恢复却所做甚少,全靠百姓自己恢复生产。

他知道里面蕴含着无数利益,也知道会有无数阴暗,每一次灾祸都意味着会有无数利益,粮价的飞涨、土地的兼并都是灾祸的孪生兄弟。

或许这也是朝臣们不愿他太过插手其中的主要原因,看得多了,心下也不愿意去看这些烂事,但他更知道山东与河南、两淮不同,在他熟知的历史,除了闻香教发生了一场比较大些的灾祸外,那场撼动整个大明朝根基的灾难并未对山东造成太大危险,反而河南、两淮皆有叛乱、动荡。

人多而地少、粮少占据了绝对的主因,若无法将人口降了下来,他还是无法面对今后十数年内更加危急灾难。

百姓眷恋故乡,若什么都不讲明,仅仅只是因为十数万灾民堵住了河运,就将这些人强行抓住送去朝鲜新得的两道,不仅会增加士林的不满,同样还会得罪了无数百姓,而报纸解决了他的问题。

在他看来,小事做细,事情越大,越应注重大局,细节反而不应太过注重,只要不是影响大局即可,当他发觉这场水灾无法给他带来太大益处时,只需寻个合适主事人,将粮食发放下去,处理后续恢复生产也就算完事后,当他发觉到了这一点后,他就不愿意去做这种烂事,他更愿意在刘家寨烧制玻璃、烧制水泥、炼铁、造枪炮,他情愿看着学徒制造硝化棉……

朝廷上的烂事太多,还都是他极为厌恶的没完没了的争执,一觉醒来,看着陈三严送来的东西,突然很想仰天大笑,一夜间竟然冒出两家报社来,看着《明报》、《东林报》,他就知道是哪些人弄的报社。

“大人,是不是让咱们的人注意一些?”

陈三严看着刘卫民有些不甚在意表情,有些担忧说道:“魏忠贤让他的侄子弄了个《明报》,东林党汪文言办起《东林报》,看样子是想学着咱们,要不要找几个兄弟……”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