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装置的缺点是只能一次拉出五米左右的铁丝,再长,就超过链条的工作行程了。
不过这个装置的优点是,可以同时拉多条铁丝,效率远比人力或者畜力的铰链强的多。
这样一台拉丝机,日夜不停的工作,差不多就能同时供应上百工人生产锁子甲的原料供应。
除了拉丝机,陈宪还对传统的锁甲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
为了加快缠丝的效率,他制作了一种绞盘缠丝机。
这个缠丝机其实也是一个拉丝机,水力拉丝机加工好的铁丝,将在这个缠丝机上进行最后一次微量拉丝。
铁丝穿过机器一边的拉丝孔,被固定在距离拉丝孔很近的一根钢制圆棒上的圆孔内,钢棒一端被固定在一个丝杠上,丝杠穿过一个有螺纹的厚铁板,和绞盘相连,转动绞盘,带动丝杠,丝杠带动钢棒做旋转运动的同时,还随着螺纹的旋进而做向前的直线运动,这时候,一端被固定在钢棒上的铁丝就会随着钢棒的转动均匀的螺旋缠绕在钢棒上。
每缠满一个钢棒,就可以将钢棒取下,安装新的钢棒继续作业。
缠满了铁丝的钢棒被转到下道工序,由专门的斩断工,用錾子将钢棒上缠绕的铁丝斩断,得到一个个小铁圈。
陈宪还对缩径,压扁,打孔几个传统工序进了优化。
比如缩径,他在传统的铸铁缩孔圆柱台上增加了一个杠杆原理的下压机构,通过杠杆原理,让原本只能一次加工一个环圈的缩孔台,利用杠杆原理,一次可以同时加工五个环圈,在两人合作的情况下,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他还将原本简单的压扁工具扩展成了一个工作台,工人坐在工作台前,用镊子夹着环圈放入距离眼睛不足一尺的工作台面上进行加工,捶打环圈的动力,由用脚踏联动机构提供,因为同时可加工两个环圈,眼睛距离工作台面又近,所以无论是加工效率还是加工质量都有所提高。
针对打孔工序,陈宪将打孔钳放大,固定在工作台上,采用两人合作加工,一人用镊子夹着环圈放入打孔钳的钳口中,另外一个人利用杠杆原理,操控打孔钳下压提供动力,为了提高效率,陈宪采对打孔钳采取了双口设计,同时可以加工两个环圈。
在编织方面,陈宪设计了工作台架,和一种简单的铆接机,工作台架可以将编织好的锁子甲织片撑开并悬挂起来,撑开悬挂起来的锁子甲织片很容易被移动到铆接机的工作口中。
铆接机也采用类似钳子的外形,利用杠杆原理,提供铆接所需的力量。
这种工作台架由两个人合作操作,一个人专门操作悬空的工作台架,安装铆钉,另外一个则专门提供铆接动力。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进,传统的锁子甲生产效率提高了五六倍。
有了锁子甲作为内衬,陈宪就可以将扎甲设计的更加简洁。
结合了锁子甲,并且在一些连接处采取合页结构的新式扎甲,穿戴起来更加轻便,更灵活,防御力却并没有降低。
陈宪试过样品后,就决定将以前生产的扎甲全部外销,这种新式扎甲作为不对外销售的自用装备。
在响水庄里,除了新的拉丝机车间,还有另外一种没人认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