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滩里清理淤泥,支模、拌料,打地基,其后砌青石条,中间浇筑混凝土基本上全都是依靠人力来完成,虽然有一些杠杆或是滑轮等辅助器械,劳作的效率相比于后世,依然是低得令人发指。
干活没什么好抱怨的,特别是在看到夏冀奇也带着原来晋王世子的亲军都下了河滩,原来的魏博军也就消了大半的怨气。人啊,不怕受苦受累,就怕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只要大家一样,这心里就平衡了。
人多力量大,只两个月的时间,一座长二十多丈,宽三丈的青石条砌体和混凝土混合浇筑拦河大坝就日渐增高,看起来已经有一些轮廓了。这修堤筑坝,是件极为消耗体力的活计,李继岌为军中提供的伙食相当不错,每两天都会有一顿肉食,这也是大家能够这么忍受下去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这个年代,肉食对于普通人的吸引力,是后世人无法想象的。
现在,李继岌手下已经有了2000名军卒,不过军马暂时只凑够了不足400匹。
他需要为这些手下配备足够好的武器和盔甲。
冷兵器时代,装备一样是很重要的,是军队战斗力的保障。
一营着甲的战兵,打四、五营无甲的普通辅兵都没有多大问题。
都说十八般兵器,实际上刀、枪、弓、弩才是最常见的装备,其他的武器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限制,至于剑,除了短剑外,这玩意在南北朝时期就在战场上被淘汰了。李继岌也不想出什么幺蛾子,整出一支装备奇特的部队出来。
装备依然还是按照规制,就是选这四样。
头盔都差不多,至于甲衣,他原本准备是用锻钢片制作鳞甲,后来发现制成的鳞甲重达四十多斤,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部队的行动力。于是,最终选取的是锁甲。
唐末五代时的锁甲是由一个个铁环,环环相扣制作而成,实际上就是一层环形的铁丝网格。李继岌的选择就更为简单,用钢料加热拉丝,其后直接进行编织,最后在锻锤下再进行锻造成型,形成钢丝网片,再用内衬的丝麻布进行连接。
只要求能防住稍远距离的弓箭就行。
至于劲弩——实际上就连鳞甲一样也禁受不住钢弩的近距离直射。
如此制作锁甲,所耗工时随之大为减少,使得一名熟练的工匠,能够在两天内就完成一件锁甲的纺织。实际上这种锁甲,就是普通的妇人也能够完成整个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