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没有经验呀,早知道教三个字好了,就这个速度,记下来的那些《三字经》语句,可以用一个月。
听得董蒙说今日就教了这些,成山村的村人,多半开始散去。
太阳升了高些,温度随之升高,今日还要晒些海盐,傍晚换过食盐,以往连着盐菜都买不起,好容易得了机会,可要多换些,倘是过了露月,入了秋时,到了冬日,天气转寒,怕是这晒海水就不能做的顺畅。
况且董蒙告知他们,若是明日想听,还能继续来听,多数的村人,对董蒙已经生出了善意,寻思着,如今所能做的,也就是为董蒙多晒些盐,让董蒙多得些,也让自己多得些。
待到场间只余公孙方一人,董蒙阔步走了近前。
“公孙兄,以为如何?”
“这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此出自孟公之口,于荀公‘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小董,你觉得如何?”
公孙方熟读儒家经义,听到的,想到的,与村人全然不同,此番诘问倒不是故意为难董蒙,而是与董蒙论道而已,其大抵等于相互讨论。
孟子的人性本善,荀子的人性本恶,在后世几乎人人都听说过,千百年来,这么多的历史大能都没有得出结论,董蒙除了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其它的是一无所知,哪敢胡乱说些什么。
不过,董蒙倒是记得,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说这些观点时,都是提倡了教育,寻思着,我虽然不懂,但是可以编呀…
扬长避短,态度稍微谦逊点,偷换个概念,说不得还能刷了一波存在感。
“我等后辈不知圣人因何而生出言论,自是不能妄加论断,然则两位圣人,皆是倡导着教化百姓,使人知礼,不管是天生向善,还是后来经过教诲,指引人生出善的举动,只要最终做到了善举,便是道途同归,我私下觉得,既然是要教化于民,劝导人心向善,从开始便使我等凡夫俗子觉得本性善意,或许会更好些。”
“哦,如此想来,小董你说的极为有理,恩师曾以此问考较我,我想过,若是人性本善,那么,天地间的第一个恶是从何而来,因而更赞同了荀公言论,今日听小董所言,倒是我拘泥于形式了。”
“公孙兄过誉了,我亦是不能分辨圣人之因,索性取了个巧,只以结果而行,说起来算是偷懒,不如公孙方追根溯源罢了。”
孟子和荀子说的,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追究起来,形同于先有蛋和先有鸡的问题,基本上等于无解,在董蒙看来,这两位儒家的大佬,看待问题有些片面,从一开始就是进入了误区,得出来结论自然也有不同,只是董蒙的接受能力比公孙方强了许多,才没有跑到死胡同,撞得头破血流也不肯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