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牌大厦”一二层是两千四百平方米,六层总共七千二百平方,总造价七十万出头。
“自强建筑公司”承建“风牌大厦”和“自强大厦”,利润只看百分之十,他们的目标是让这两栋大楼成为七八十栋同样等级大楼中质量最亮眼的。
为此黄进特意回三水县亲自抓质量,他有心跟三水县其他建筑公司比个高低!
张芳芬拿下两个地块两千四百平方米应该是算花了二十万左右,不是采取付钱买地皮的形式,而是采取分产权的形式。
“自强大厦”的六层楼中的三四五六层一共四千八百平方米,分别给了拥有地皮的四家单位做办公楼。
真做能够到用不着花一分钱拿到原拥有地皮面积双倍的楼房,几个单位很满意,因为他们的地皮是北朝西大街,完全比不上南朝街的地块。
既然是东西街,当然是坐北朝南的地块更加抢手,置换时必须多给面积。
因为门面房朝南跟朝北的差别人人都清楚。
即便是只要想要就能做得到,黄瀚家也没有去抢坐北朝南的地块。
因此“自强大厦”和“风牌大厦”门面房都是朝北。
黄瀚无所谓这个,房子其实都是坐北朝南,无非是朝南的同时不能正对西大街。
只要真的让西大街繁荣起来,西大街前面后面的大马路就会发展成前街、后街,一样的繁荣,因为后世就是如此。
“自强服务公司”花七十二万建占地面积二十米乘以六十米的六层楼,最后只拥有一二楼两千四百平方米。
减去“风牌大厦”应付的二十万地价,等于是花了五十二万得到两千四百平方米的一二楼门面房。
算算账,一二楼均价还不足二百五十块一个平方米。
由此可见以两百五十元一个平方给出钱拿门面房的私人结算,基本上是公道的,根本没有占国家便宜。
黄瀚原本计划中是尽可能多拿地建造门面房,没想到踊跃参与的单位、个人太多,根本就拿不到更多地皮,只能作罢。
这样也好,流动资金更加充裕,有利于经营。
黄瀚的初衷就是本着繁荣三水县的商业街,如果响应者不多,黄瀚家就会竭尽所能拿地建房子起带头作用。
既然开局西大街商业街的房产就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黄瀚当然不屑于跟大家抢。
其实去沪城、沪城、省城买房子更有赚头,实在犯不着玩窝里横。
八四年,那个南海边圈圈内在建的国贸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三水县没这个牛逼。
但是做到了一个月内拿下基础,半个月一层楼的神速,意味着一栋六层大楼,四个月肯定能够封顶。
这完全得益于三水县运力强大,能够保障建筑材料及时到场的缘故。
水运有一两千条载重八十吨左右的挂浆船,陆运除了各单位的解放、东风、跃进等等卡车,还增加了三千多辆属于个体户的拖拉机。
(还是两章,请书友们投票,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