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个合适的机会试一试。”
拨通一个电话沟通几分钟后,宫本一藏打开电子地图,将目光落在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湾上。
“明天就挺合适。”
——
华科大,物理科学院,杨怀谷办公室。
听说丁升返校交博士论文,除了李纯柏从生命科学院立刻赶过来以外,华清大学那边的陈庭秋也第一时间赶了过来。
三位老院士此时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份博士论文,认真负责的看着,偶尔情不自禁的点头。
“...在协同内吞过程中,纳米粒子更倾向于通过彼此的接触来避免曲率极大点与生物膜的直接接触。”
最先看完手里论文的是李纯柏,不用说丁升从来没人让人失望过。
“丁升,是你没写全,还是说你只参考了六篇文献就写出了这篇论文?”李李纯柏翻到最后一栏的国际期刊数据文献参考时,十分吃惊。
撇开这篇论文的超前性和前瞻性不讲,光是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量换了别人,不参考二三十篇文献,下笔估计都难。
“也不能这么说,其实还参考了‘胶体颗粒的刚度依赖性体外摄取和溶酶体酸化’、‘纳米粒子形状各向异性与内吞作用动力学关系的分子模拟’、‘各向异性聚合物纳米粒子与人间充质干细胞的相互作用’等七八篇文献吧。”
丁升也是牛皮,这么长的一段段的舌头也不打结。
“那你怎么不标注出来呢?”李纯柏不解的问道。
这时候,杨怀谷和陈庭秋也放下了手里的论文,抬头望向这边。
参考了文献就标注出来这是常识,一般来说也不会有人犯这种低级错误。
三位老院士都想听听丁升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这七八篇论文是我平时没事的时候写的,并没有发表,所以也不知道怎么标注的好。”
“......”
李、杨、陈三位老院士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但显然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了一个相同的信息:此子,装逼,无敌。
接下来的机械传动论文和量子技术论文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况,通篇下来亮点十足,参考文献也是少之又少,当然杨、陈两位院士直接忽视掉了这个问题,再没有给丁升二次、三次装X的机会。
博士论文的事儿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
从杨怀谷办公室出来以后,陈庭秋院士接了一个电话,临了把电话递给了丁升,“老宋有事找你。”
“宋院长,您好。”
“丁升,你记得上次我们去华都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时,你问我华夏是否有意提升对撞机性能的事儿吗?”电话那头,宋礼章的声音传来。
“记得。”
“我现在告诉你,国家已经批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建造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实现高纯度环境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加速器,这个项目由我和老陈带领,你有兴趣参加吗?”宋礼章邀约道。
“感谢宋院长这种时候想到了我,不过粒子加速器项目目前并不是我的志向所在,所以这次我恐怕要说抱歉了。”
按照之前宋礼章的说法,华夏现在的精力要建造出这样一台粒子加速器,大概耗时会在五到十年。
即便有丁升的加入,在不能明目张胆开挂的情况下,这个时间很难缩短到两年以内。
他好不容易拿到了该拿的学位,可以一身轻的离开华都,一时间确实不想再走回头路了。
当然,如果宋、陈两位院士在粒子加速器上遇到了什么难题,需要他临时帮忙什么的肯定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