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用为生计发愁不代表不想过好日子。
在帝国实际建立接近十年后,由于毛皮的大量收购,渐渐地,毛皮的价值也在不断下降,何况在沿海地带、平原地带生活着的索伦人在吃穿用度上明显好于山里的人。
十年来,有约莫三成的人下山了,其中有约莫一半的人来到兴凯湖周边的地区生活,有的过上了农耕生活,有的在森林边缘半耕半猎,一半的人都来到了这佛林港。
因为自从三年前帝国开设建设佛林港时就承诺了,只要干满一年就可以获得三件套一套。
哪三件套?
自然是林中奇缺的铁器组合一套、食盐一袋、布匹一匹,日常帮工还管饭,在皮子价值日趋下降的情形下,每年能获得这三件套绝对是一件极具诱惑力的事情。
何况,佛林港又承诺,表现出色的前五十人,还可以额外获得铁皮炉子一套。
这可是太具诱惑力了,在锡霍特山,若是能拥有这样一套炉子,冬天就不要太舒服了。
于是这五百余女真人三年来一直在佛林港干活,有的被船坊的人瞧上了的,干脆直接招工进了船坊,成了拿工钱的大夏版“临时工”,临时工干得好的,若干年后还可以转正。
不过对于这些东海女真人来说,打几年工,赚够足够的物品和钱财后,还是要回到大山里去的,那里才是他们的根。
与此同时,还有六成的人依旧在大山里生活,依旧过着渔猎的生活,这也是尼堪愿意看到的,每三年一度的招兵季也少不了他们。
加上部分愿意下山读书的孩童,士兵、孩童代表着他们的未来,在可见的将来,帝国对于他们的改变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发生着。
闲话少说,目前佛林港的最高头目,原工部大匠、上次立国时荣获一等子爵的杨春听说皇帝来了,赶紧带着一大帮子人前出十里地去迎候。
在迎候尼堪队伍的时候,已经年过六十的杨春也是百感交集。
他本是通州大运河上一个小小的工头,被皇太极第一次入关劫到关外,若是没有尼堪第一次惊心动魄的大动作,他估计不是在辽东种地,就是在满清的船坊渡过一生。
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有位列工部官员之列,还能封妻荫子的那一天。
故此,当见到远处骑兵狂飙卷起的尘埃时,杨春“扑通”一声跪下了。
尼堪见了这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不过他能理解杨春他们朴素的感情,也不顾新来的护卫头目,原契丹联盟那个部落首领拔野风的劝告,硬是下了马将杨春他们一一扶起。
同时,还让自己的骑兵将多余的马匹让出来让杨春他们骑着(长期在北境生活,都已经学会了骑马),并一同来到佛林港。
他们在佛林港后面的一座小山停下了,就在那里,尼堪一边用望远镜瞧着港口,一边听杨春介绍。
“陛下,十艘信天翁级大船的框架都已经搭好了,这种大船,难就难在骨架,骨架一旦成型,在此基础上拼接船帮、船板、船舱就快得多,这次的十艘大船与以前的相比略有改进”
“哦?”
“您看,长度增加到了十六丈,宽增加到四丈,长宽比四比一,还是三层甲板,为了防止侧翻,龙骨下摆加长了三尺,每层的空间约莫六百料,加起来就是一千八百料……”
尼堪此时心里却在想着,“这杨春还在用老法子计算,按照新的计算方法,船只最大的空间就是48×12×2,也就是每一层大约一千立方米的空间,这是最大的空间,实际上由于船舱设施、骨架还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以及船腹从大到小逐渐收缩,每一层平均起来也就是八百个立方,按照大明的算法,那便是八百料,往大了说,装上一些人,加起来超过了两千料也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