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在各种复杂心情下,一百多位降官也开始了他们人生头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生涯。
三个月后,像洪承畴、姚恭这样曾在军政两途都浸淫许久的全才还是脱颖而出,虽然彼等都是五十左右的老头子了,而仅仅在清国弘文馆待过的雷兴、马鸣佩等人依旧吃力得很。
当时皇太极设置弘文馆,无非是让这些人积极建言献策,对于人才却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这些人是书生、谋士多过官员,自然比不上洪承畴他们。
这一日,已经是秋末时分,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了政务分校。
大夏国皇帝来了,下午还要与经过挑选的降官们“座谈”。
“座谈?”
洪承畴得知这个消息后哑然失笑。
“这个皇上还真能折腾啊,不就是‘诏对’嘛,嘿嘿,到底是蛮夷出身”
下午,在分校的一间“书房”,如今被尼堪改称“会议室”的地方,尼堪高坐主位,他左边是当今吏部尚书、政务院总理、端肃郡王孙秀林,右边则是二等候、辽宁布政使李延庚。
下首左侧,坐着一溜辽宁省的文官,军政学校副校长、辽宁省按察使冯如京高居首位。
左侧,洪承畴、姚恭、宁完我、马鸣佩、王文奎一字排开。
这里要说明的是,按照之前的规矩,对于文官,尼堪原本是准备按照五十岁一刀切的,最终还是罢了,故此,像姚恭、宁完我这些人才能进入学校“深造”。
洪承畴就不用说了,姚恭在大凌河投降清国前是永平监军道,职掌“分道巡察,负责各道兵备、提学、抚民、巡海、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监军事宜”,这个位子如果要干好,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不过姚恭官声颇佳,显见得还是有些能力的。
几人中,姚恭年纪最大,今年五十三岁,宁完我、洪承畴差不多,都是五十岁,马鸣佩、王文奎都是四十岁左右。
洪承畴是福建人,姚恭、王文奎是浙江人,身形都瘦小一些,而宁完我、马鸣佩都是辽东本地人,倒是生就了一份好身板,这也是满清的规制释然,皇太极虽然对这些人优渥有加,不过如果跟随出征,也是要上马作战的。
若是没有大夏国,这些人在大清国历史上都混得不错:
洪承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
姚恭:山西按察副使
王文奎:漕运总督
宁完我:太子太保、弘文馆大学士
马鸣佩:兵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
三个月过后,这些人也按照大夏文官的官服穿戴起来,不过是衣服上并没有补子罢了。
尼堪今日也穿起了一身自从登基后由后宫尚衣监制作的皇帝常服。
乌纱帽,冠后折角向上,翼善冠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