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在从米国返回香江的飞机上,高弦见到李晓龙后,自然而然地动起了对方的脑筋。
不过,除了拉家常之外,高弦没有采取任何利益驱动型的举动。因为他心里明镜一样,头道汤只能由邵氏电影帝国尝。
原因很简单,心高气傲的李晓龙,自诩混在好莱坞,虽然此时仍没打拼出什么实际的名堂,但毕竟层次不一样,进而来到和米国相比属于乡下的香江后,肯定要求最顶级的合作资源,结果,貌似只有一家独大的邵氏兄弟能给。
当时下飞机后,高弦所看到的庞大媒体欢迎团,也反映出了李晓龙在香江的人气。
就这样,在媒体的关注下,通过李晓龙好友小麒麟牵线搭桥,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和李晓龙开谈。
这个合作,可不取决于媒体在旁边一厢情愿地加油鼓劲,最终要用利益做衡量尺度。
邵谊夫肯定不像那些被媒体忽悠得满心期待的贩夫走卒,真以为此时的李晓龙是什么国际巨星。
在邵大亨眼里,小时候在香江做过童星,现在从米国回来的李晓龙,和其他演员没什么不同,自然也不会在谈判条件上,违反自己一向以来的准则。
对于这一点,高弦能理解邵谊夫的想法。
当下,李晓龙在好莱坞确实没发展出来什么真正的成绩,只是前几年参演的、在米国收视率并不突出的电视剧《青蜂侠》,被香江这边的电视台外购回来播放,才被没什么见识的香江媒体惊若天人,进而炒作起来。
这个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随着属于硬件范畴的经济开始腾飞,香江自然而然地需要在软件上,找到自豪感的寄托,能上天入地的大国光辉指望不上,也就只能相中恰好赶上这个节点。在米国打拼得“颇有建树”的李晓龙了。
其实,李晓龙今年返回香江探亲,被香江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未尝没有默契配合的成分。
在这之前,李晓龙被江湖中人开枪袭击,身中两弹,所幸那把手枪的口径,限制了子弹的杀伤力,没有伤害到当时穿皮夹克的李晓龙。
毕竟已经娶妻生子、身负家庭重任了,于是李晓龙事后决定暂时离开米国,到香江避避风头,而和邵氏兄弟洽谈合作事宜,显然比探亲有面子。
不难想象,心气很高的李晓龙,对邵氏兄弟开出的条件普通不了,其中包括:影片制作成本不能低于六十万港元,自己担任影片的武术指导,并有权修改剧本,以及由他邀请的外国演员要以美金支薪等。
不说邵氏兄弟这样的大公司有自己的派头,李晓龙开出的这些条件,本身就直接违反了邵谊夫的经营准则。
所以邵大亨根本没有和李晓龙讨价还价,而是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开列出符合邵氏兄弟风格的条件:每部影片的制作成本计划在七万美元左右,每部影片的片酬为两千美元,并且最好签订长期合约。
双方如此不对盘,自然谈不下去了;各自又不愿意在媒体的关注下担当辜负万众期待的责任,于是谈判细节也就没有什么商业秘密可言了。
现在,李晓龙算是“无主宝物”,能否取得,就凭本事了。
明白高弦意图的马永达,恍然大悟道:“正在和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打官司的邹闻怀,害怕进一步激怒邵谊夫,而弦哥碍于邵谊夫在院线方面帮忙的情面;现在楚原被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横刀夺爱后,弦哥再去找李晓龙,谁也不能挑理。”
高弦点头道:“这就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