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零年代世界经济秩序巨变,有很多具体的显现,比如这两年明显增多的恶意收购。
何谓恶意收购?说白了就是撕下往常温情脉脉的面纱,鼓足了劲地明抢啊,目标公司董事会反抗得越激烈,场面就越精彩。
其实,高弦自己也干过恶意收购,比如引发数场大战的收购牛奶公司过程,当时的牛奶公司董事会主席周希年,压根就不想交出控制权,最后还是被硬生生地撵走了。
不过,将高弦、周希年、怡和卷入进来的牛奶公司收购战,虽然在香江范围内,称得上精彩,但扩展到全球范围内,就有点不够看了。
首先,前些年香江证券行业制度非常不健全,说是漏洞百出也不为过,进而出现了各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光是被争夺的牛奶公司都不停牌,任凭股价打着滚地往上涨,便足以让米国这边的同行笑掉大牙了。
其次,牛奶公司收购战的规模,虽然在香江范围内足够吹嘘一番的了,但和米国这边的恶意收购比起来,就小巫见大巫了。
再者,米国这边发起恶意收购的操盘者,都是诸如摩根士丹利、高盛之类的大玩家,香江的同行只能算是小弟。
在这股汹涌而来的恶意收购潮流里,最出风头者当属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前者充当恶意收购发起者的打手,美其名曰“黑衣骑士”,后者对应地成为“白武士”,帮助恶意收购目标抵抗恶意收购。
至于高盛反恶意收购的手段,谈不上如何高深莫测,主要是帮助被恶意收购的目标公司拉来一个报价更高的第三方公司,从而保护恶意收购目标公司股东的利益,如果对方的出价达不到满意程度,那就真的只能死磕到底,直到一方投降了
显而易见,仅就恶意收购而言,摩根士丹利赚到了钱,而高盛的风评肯定会好一些,无论是伪善,还是为了赚钱,好说也好听。
实话实说,在这种资本游戏里,高弦得不到主角的戏份,道理明摆着,能卷入恶意收购战的公司,几乎都不是小门小户,人家高傲和自信着呢,连高盛这样的华尔街坐地户,想去当好人,也要耐心地几次三番拜访。
不过呢,高弦当不了主角,也可以当配角。
恶意收购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恶意收购目标的股价大幅度上涨,只要瞅准机会,提前买入,便会稳赚不赔。
更进一步来讲,按照米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定,交易的股份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必须进行报备,而在这条杠之下,高弦可以做到闷声发大财。
在前年,也就是一九七四年发生的,以世界最大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为目标的恶意收购战里,摩根士丹利被逼得提高报价,从原来的二十美元,涨到了四十亿美元,高弦实实惠惠地赚上一笔的同时,也揣摩出了一些相关心得。
在这个基础上,高弦推测,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一家石油公司,极有可能成为下一场恶意收购的目标。
这次,高弦想玩得大一些,怎么也要超过百分之五这道杠,进而引起外人注意才行。
其中原因简单粗暴,赢得尊重离不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