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末年到崇祯十二年(1639),以辽饷、剿饷、练饷为名的几项加派,一共增赋1670多万两,超过常年岁入1倍以上。
而反观朝廷的士绅阶层,本来已经是在百姓挂靠田地这件事上面已经是喝够了血了,但是,这些人犹自从边军粮饷上面来吸血。
雁过拔毛留一半,成为了当时真实的写照。
文臣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的庞大的士绅阶层,对于朝廷利益的蚕食,也是幕后的推手之一!
庞大的军费里面,至少三成都是落入了官绅的口袋里面!
后来李自成破了京师之后,单单是拷打官绅勋贵,搜刮的钱财就足足有了七千万两白银,其中更是古玩字画玉器金器不算,若是加上小兵小将的私藏,怕是破了上亿两,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些钱怎么来的?
到此时,大明单单在宁锦一线投入的白银就超过了两亿两!
加上其他的九边的支出,大臣们有了这些钱财,也就是可以解释的了!
诸如户部记录拨给毛文龙的饷银一年是八十万两,毛文龙自己上疏,自己一年仅仅收到了十几万两银子而已……已经足以说明朝臣克扣贪墨之事了!
实际上,朝臣们可不单单是贪墨朝廷的饷银……
甚至,到了这时候,一旦是有人提出了削减宁锦军费的事情,马上就会被官员们齐心协力的搞下台。
就像是王在晋一样。
他的办法合理不?
王在晋的政治主张是:“拒奴抚虏,堵塞守关”,什么意思?
从字面来理解就是:抵抗建奴,安抚蒙古,堵塞容易被建奴利用的要地,稳守边关。
而孙承宗反驳王在晋的观点是什么——“人人在战,事事在战”。
实际上在关外大兴土木,在宁远、锦州这些地方修筑城池,打造所谓的“关宁锦”防线,并大搞所谓“以辽人守辽土”,本身就是一种长期消耗的策略。
实际上,若是直面内心的来讲——王在晋的办法是一锤子买卖,朝臣们吃了一次回扣,以后就没得搞了!
但是,以朝臣一贯主张的修建宁锦的策略呢?
年费五百万啊——就算是吃掉三成的回扣,朝臣们也是能够分润一百五十万的好处费!
选哪个?
傻子都知道!
只有搞死了王在晋,搞臭了王在晋,才没有提这个削减边关开支的提议!
本来是朝廷出了五,你我二一一添,便将这分润了事了,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