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见自己提出的几家诸侯,都被袁绍拒绝了,不禁皱起了眉头,苦苦地思索起来。过了大概半柱香的时候,他的眉头舒展开来,他对袁绍说:“徐州牧陶谦陶恭祖为人刚直,若主公去投奔他,没准他会开门相纳。”
“主公!”颜良听到这里,顿时眼前一亮,立即对袁绍说:“公仁先生所说的徐州,倒是一个不错的去处。主公不妨好好地考虑一下。”
对于董昭和颜良的提议,袁绍没有立即表态,而是问逢纪和辛毗:“你们二人是如何考虑的?”
“属下认为公仁的提议不错。”辛毗对董昭的方案立即表示了支持:“徐州和冀州之间有数州之隔,就算韩家小儿要想抓住主公,也是力不从心。”
逢纪等辛毗说完后,也点了点头,对袁绍说:“主公,徐州也许是我们东山再起之地,我们不妨去看看。”
见所有人的意见都达成了统一,袁绍也难道果断地下令说:“既然如此,那我们立即调头南下,渡河去徐州。”
一行人昼伏夜出,在两日后的凌晨,终于来到了黄河渡河。袁绍安排颜良去寻找渡河的船只,自己和剩下的人坐在河边休息。
颜良刚刚离开后不久,忽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袁绍从逃出邺城开始,就一直是惊弓之鸟,一听到马蹄声,就以为是冀州兵马追来了。正想躲避时,旁边的董昭对他说:“主公莫惊,来的人只有一骑,也许是过路的。”
远处的骑士很快就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虽说只隔了一百多步,但因为天色太暗,看不清对方的打扮。就在逢纪琢磨是否该派两名兵士上前问个究竟时,对方已抢先喊道:“喂,前方是什么人?”
原本心惊胆战的袁绍,听到这个声音后,不禁浑身一震。他拨开挡在自己身前的兵士,冲着骑士大声喊道:“来的可是文丑?”
来人正是文丑,他被韩湛派人送出了邺城后,不知袁绍去了什么地方,在附近转悠了两天,始终没有找到袁绍的踪迹。他记得曾听逢纪说过,如果实在走投无路,可以倒寿春去投奔袁术,因此他打算去寿春,看能否找到袁绍的下落。
袁绍的声音,他再熟悉不过了。听到袁绍在问自己,连忙催马上前,在离袁绍还有五六步的地方,文丑翻身下马,扑倒在袁绍的面前,有些激动地说:“末将文丑,拜见主公!”
得知来人果然是文丑,袁绍的泪水夺眶而出,他连忙上前几步,扶起了文丑,哽咽地说:“文丑,本将军以为你死在了乱军之中,没想到还能见到你,真是上天保佑啊!”
几名文臣见来的是文丑,也纷纷上前和他见礼。文丑向众人还礼后,环顾左右,然后有些心虚的问:“不知我兄颜良现在何处?他可曾和主公一同离开了邺城?”
“文丑将军莫要担忧。”董昭笑着对文丑说:“颜良将军带人寻找船只去了,少时便回。他若见到文丑将军还活着,定会喜出望外的。”
“主公!”得知颜良还活着,文丑的心里也踏实了,他接着问袁绍:“我们渡河做什么,难道真的要去寿春投奔袁公路不成?”
“非也,非也。”辛毗摆着手说道:“我们渡河南下,并不是去投奔袁公路,而是去徐州投奔陶恭祖。”
“去徐州投奔陶恭祖?”文丑虽然不知道袁绍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但他还是点了点头,随后表态说:“不管主公去什么地方,文丑就会跟随左右。”
文丑刚表完态,就听到不远处传来了马蹄声,接着颜良那熟悉的声音也传了过来:“主公,末将在下游找到了一条大船,可以将我们所有人都渡过去。”
听说找到了船只,袁绍自然是高兴。但他首先冲着远处的颜良说:“颜良,你且过来,看看这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