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朱伯良一心想招自己为婿的劲,蔡仍道:“朱大人,蔡仍有一事相求,不知……”
不出蔡仍所料,朱伯良连什么事都没问,就一口答应道:“子因尽管说,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必定全力以赴。”
蔡仍也不废话,直接说道:“朱大人也知道,我金吾军是从无到有,得从一片荒地中建设,我手下那些丘八,打仗还行,搞建设和治理,就都跟无头苍蝇一般,完全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这种事,还得靠咱们文人。”
朱伯良立即附和蔡仍道:“子因此言不错,不读经史子集,如何能建设和治理?”
蔡仍道:“所以我想弄些太学生去我那里。”
朱伯良一听是这事,有些为难道:“这……我倒是可以为子因你引荐一些与我有故……”
说到这,朱伯良突然觉得蔡仍好不容易才求他一次,他不能这么不给力,于是他语气一转,又道:“子因放心,我一定会尽我所能给你多引荐一些太生学,嗯……其实,子因如果只是想要些读书人,不一定非得要在读的太学生……”
蔡京的“崇宁兴学”太成功了。
每届三千,学时八年(由于学生入学时基础不尽相同,所以对学生学习年限掌握比较灵活,很多不到八年就毕业了。),一届一届又一届,为北宋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
这也就导致,慢慢的,太学生积累的越来越多。
然而,北宋朝廷的官位是有限的。
所以,这几年,太学生的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其本上,连一成的就业率都达不到,大多数太学生毕业了之后,是没有机会补官的,尤其是寒门学子。
最终,这些太学生或是成为私塾教师,或是成为小吏,或是成为幕僚,或是反复攻读,亦或是干脆就沦为无业游民四下找出头的机会。
朱伯良建议蔡仍可以从这些人中选拔人才。
朱伯良的建议让蔡仍暗自一拍脑门,心道:“对啊,我干嘛非得要应届生,往届毕业生也可以啊。”
不过,蔡仍随即又有些为难道:“可这往届……就是这些已经离开太学的太学生,去哪找啊?”
朱伯良自信一笑,道:“这子因你可问对人了,因为朝廷有可能会启用这些离开太学的太学生,所以,凡是离开太学的太学生,在太学都有备案,而我正是掌管这些备案之人。”
朱伯良又小声跟蔡仍说:“太子殿下之所以器重我,就是因为我掌握着这些资料,能为太子殿下选拔优秀的人才。”
蔡仍真没想到朱伯良会这么有用,他立即客气三分,道:“那就有劳朱大人了。”
朱伯良大包大揽道:“义不容辞。”
朱伯良随即语气一转,又道:“不过,这些已经离开太学的人,毕竟已经分开了,想要一个一个找到他们,需要时间,子因你那不着急吧?”
蔡仍怎么可能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