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办法,能尽可能的让皇帝陛下手中的权力更加集中,同样做到更加灵活。
几家官署的权力集中到一家官署,以前要协调配合,现在只需要下达政令,自然那一家官署便可以充分而灵活的安排完成。
正是有着这样的因素存在,昔年,世祖皇帝方能完成那些丰功伟业,成为帝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集权代表着灵活,不需要朝野的协调配合,不需要强调精兵简政的办法。
只是当年世祖皇帝前期集权,后面因为种种原因又是导致冗官制度的出现。
好在当时权利没有下放,始终出于集权的模样,这样方是能支持前面的动作。
哪怕是后面集权溃散,那些权利分散都是自都城咸阳三公九卿的官署之内。
还有少部分权力到了军方,允许军方的高层可以自由运动军队的作用。
经过变迁,集权又分权,分权又集权,辗转到了先帝时期,再次产生集权的想法,更是下定决心清理帝国官场,废除冗官制度。
不过冗官制度上面坐着太多尸位素餐的存在,想要以雷霆之势铲除,实在是有些困难。
只能徐徐图之,而在清除冗官制度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对官署的集权。
因而有了九卿官署空缺的情况,后来又是有了三公官署空缺的情况。
在合适的时候,皇帝陛下已经把官署里面的权力适当的分出去,渐渐那些官署成为空壳子。
比如九卿之一的卫尉,是由现在的禁军统领秋然兼任帝国九卿的卫尉。
由秋然兼任,又是禁军统领,自然没必要出现卫尉府,没有卫尉府则是九卿的卫尉显得名存实亡。
表面上有着卫尉存在,其实那都是面子上面的脑袋罢了,何况秋然是以禁军统领兼任卫尉,他的主要职位乃是禁军统领。
给外面的朝臣看看而已,至少现在朝堂上有着卫尉存在,即便是兼任,那也是有的。
如同军部和太尉府,两者的职权有着重叠的存在,而军部乃是太尉府不存在时期的特殊产物,是为了弥补太尉府的空缺。
现在太尉出现,自然而然,项信以军部尚书兼任太尉,摆明面上的是主职是军部尚书。
可以说在项信坐镇军部和太尉府时期,两者必然开始慢慢融合,到时候或许没有太尉府这样的三公官署。
毕竟项信乃是军部尚书的主职,再是兼任太尉府太尉,别看太尉权柄更高。
但是他的主要职位是军部尚书,来日皇帝陛下让他卸任,都是先卸任兼任的太尉。
不可避免,在项信时期,太尉府和军部要融合,且渐渐以军部为主。
只是现在太尉府无人,军部人员密集,附和冗官制度的需求,选择人少的太尉府。
再是剪裁军部官员,慢慢融合部分军部官员入太尉府,既是完成两府融合,又是清理冗官,真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