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祖皇帝开始,帝国维持了将近百年的盛世景象,出现五代明君,而后随着冗官制度的壮大,帝国朝堂开始慢慢出现混乱的颓然。
冗官制度大量消耗着帝国内部的积蓄,消耗着帝国的内库,成为最没用而最浪费帝国财政的制度。
昔年,世祖皇帝不过是为了赏赐功臣,同时给予好处让他们释放手中的权柄,加强集权。
因为集权的出现,让帝国出现了五代明君,要说明君算不上,不过他们都为帝国做出肯定的贡献,手中权柄在握,自然而然能瞎猫撞上死耗子般做出些成绩。
虽然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君,却同样不是帝国那些昏君,只是远不如世祖皇帝那般英明神武而已。
冗官制度的发展,是五代明君之后,那些权利下放,官员们借着冗官制度安插属于自家的臣僚亲信,在朝堂抢大势而落下的隐患。
经过百年发展,冗官制度已经到了没办法遏制的程度,冗官制度的存在虽然没办法明面上威胁帝国,却是在深处腐蚀着帝国的根基。
自先帝在位之前,已经出现两位明君,意识到冗官制度对于帝国的危害。
但是那时候九卿三公官署完备,帝国的权力大部分下放,要清理冗官制度实在是困难。
因而他们只能清理帝国官场,减少这种衰败的迹象,历经两代明君的潜移默化。
有些道州的冗官制度出现漏洞,可以逐一击破,先帝在位时期便是加紧步伐。
到了先帝后期,发现在他在位时期没办法完全清除冗官制度带来的危害,更加明白一切的根源在哪里。
因而发动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开始集权,任用李立青和项信他们抓住军方的权力。
在朝堂扶持起太常卿仝致远这般屹立不倒的存在,好像先帝之父不设太尉,第一次打压三公官署。
先帝在位之后,对于九卿官署则是有了调整,首先拿下的便是太常寺等官署。
把他们的权力集中起来,让下面那些盘根错节的根治都剪断,用来做进一步的巩固。
当今皇帝陛下继位之后,在十几年前那场战争当中,设计道州之内得冗官制度,开始着手清理。
先帝在位时,主要针对的便是冗官制度的清理,而重点是分而化之,在道州下手。
李立青对河北道的出手清理,便是在先帝末期最成功的案例,完完全全把河北道官场打得措手不及。
虽然出现让河北道世家痛恨李立青和陇西道世家,这样的小插曲,不过陇西道世家势力庞大,根本不在意帝国其他世家。
当今皇帝陛下先后出手,借项信坐镇岭南道和和江南道的事情,曾经让他对山南道和淮南道出手清理。
收效甚微,却总是比没有半点收获的好,不过先帝留下的集权之语,皇帝陛下同样记着。
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任用云乾以打游击的方式清理帝国官场,便是最合适的一步棋。
云乾的出事,让皇帝陛下和李立青都找到了合适的机会,忍着痛苦,在咸阳掀起风暴,整顿三公九卿官署,开始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