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四十多岁的年纪,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身为李二的股肱之臣、决策专家,他和李二的关系一直不错。
可他并没有因为皇帝的恩宠,而恃宠而骄,一直以来,他都恪守臣子的本分,即便在私底下见李二,也表现得有礼有节:“微臣杜如晦,拜见陛下!”
“克明无须多礼,快快起来回话,来人赐座!”李二陛下也是个体恤下属的好领导,杜如晦这话刚刚出口,腰还没弯下去,便被他一把扶住,还挥手示意站在一旁的小黄门,搬来一张椅子。
杜如晦见之,脸上不禁露出了一抹若有所思的神色。
他是朝廷重臣,平日里单独面见李二时,经常能够得到赐座的待遇,可小黄门搬来的,一直都是锦墩,而不是今天的椅子。
和李二相识多年,又辅佐了对方多年,杜如晦深知李二绝对不会做无意义的事情,今日突然把锦墩改成椅子,必有深意。
可这深意是什么,他却是不知。
猜不透李二内心的真实想法,杜如晦索性也不去深究,他相信只要自己对李二忠心耿耿,办事尽心尽力,李二就不会加害自己。
想到这里,杜如晦脸上的若有所思之色瞬间褪去,朝李二拱了拱手后,便开始汇报工作:“陛下,柴绍那里来消息了。
今日兵部收到前方传来的战报——柴绍大军于半个月前,遭遇颉利可汗,两军僵持不下。
恰在此时,薛万钧、薛万彻兄弟,率数百精骑于侧面杀出,扰乱敌军阵脚,颉利大败而逃。
击败颉利之后,柴绍乘胜包围了朔方西城,而后又猛攻三日。
进攻期间,柴绍又采用了文水县男的计策,派出劝降使,前去接触梁洛仁。
那梁洛仁早就有了降唐之心,劝降使只用了三言两语,便使其归心。
次日一早,梁师都身死,梁洛仁开城投降,我方大军顺利进驻朔方。
如今朔方西城已在我唐军手中,大唐的最后一块失地,终于被收复!”
“好好好,柴绍果然不负朕的期望,成功收复了朔方。”胜利的消息,总是让人喜悦的,就连一向喜行不于色的李世民,得知此战报后,也喜不自胜,大笑了好一会儿,这才问道,“将士们的伤亡情况,可曾统计出来了?”
“回陛下,此役我军死伤共两千三百五十六人。
其中一千一百四十七人死于战阵之中,另外一千两百零九人,在战后被送入伤兵营。
尽管伤兵营的大夫屡施妙手,最后还是有八十二人不治身亡!”在回答李世民这个问题的时候,杜如晦的情绪十分复杂。
将士为国征战、埋骨他乡,这绝对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但出征的军队只付出了极少的伤亡,就顺利完成了作战任务,这又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将士们为国捐躯,血洒疆场,我们也不能寒了他们的心,等他们班师回朝,朕必重赏之。”李世民一拍桌子,豪气干云道。
“老臣在此,替诸位将士谢过陛下!”杜如晦附身,给李二行了一礼,这才继续道:“此役,之所以伤亡如此至少,柴将军指挥有度是一方面,文水县男救治得利又是另一方面。
一千两百零九人,只死了八十二个,死者不足一成,这样的方法,必须在军中推广。
臣恳请陛下,将文水县男调至兵部,让他负责推广伤兵营一事!”
“伤兵营乃是许泽轩所创,由他来推广,倒也算得上人尽其才。可偏偏这小子的本领不止这一项,倒是让朕有些头疼了!”趁着说话的功夫,李二再度把许泽轩的奏折拿了出来,并将之递到了杜如晦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