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巨星从诗词大会开始 > 第166章 李亦儒的惊天观点

第166章 李亦儒的惊天观点(4 / 4)

[诸葛亮以其高风亮节,神机妙算,为后世景仰,妇孺皆知。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首推为人称颂的《出师表》。传世的《出师表》有前后两篇。出自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被称为《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其文辞恳切,意真动人,将诸葛亮一腔报国之情挥洒淋漓尽致。

东晋史学家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用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的《出师表》,被称为《后出师表》或《出散关表》。

《后出师表》经后世《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文选的选录,以及《三国演义的》的渲染,流传越来越广,影响力非常大。尤其篇中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一句,读之另人扼腕。

然而《后出师表》经仔细推敲,无论是其出处、内容、文章风格都有诸多与史实不符合的地方。本文将就能见到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可知《后出师表》应是他人伪作,并非出自诸葛亮之笔。]

此时,李亦儒身边已经围着商教授和郑教授这两位了,但是这两位都不是历史教授,他们面面相觑,觉得李亦儒这个观点有点儿扯了。

而且,国内就没有《后出师表》是伪作的观点,李亦儒这个说法,简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李亦儒继续挥毫而下:

[首先,《后出师表》的出处存在可疑之处。《后出师表》得以传世,是因为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对其的全文引用,引文源于《汉晋春秋》,《汉晋春秋》又引用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鸿胪张俨所著的《默记》。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后来编的《诸葛亮集》均未收录此表。

陈寿是三国时期蜀地人,史学家谯周的弟子,谯周历任蜀国刘备、刘禅朝,降魏后,仍生活到晋泰始六年。他对蜀国的事情应该非常了解,对弟子陈寿的影响可想而知。

且陈寿曾在蜀汉为官时就很注意搜罗故国旧事,如果诸葛亮有这样一篇陈述出师想法的表文,何以不是出自诸葛亮所在的蜀国的文集,而是出自远在千里之隔的吴都人张俨的《默记》?

即使是当时没有发现,可在晋代魏之后,陈寿受命作蜀汉丞相诸葛亮故事以及《三国志》中再现。他在自己所编的《诸葛亮集》**收录诸葛亮的文章24篇,1O万余字,涉及书信,军令等方面,却唯独没有收录《后出师表》。

《三国志》的《诸葛亮传》是陈寿投入精力较多的一篇,内容较多,篇幅较长。可同样没有收录《后出师表》,也没有任何涉及到此表的暗示性言语。

众所周知,陈寿编史,选材可靠,态度严谨。他曾在上书晋武帝的书中说:“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道也。”可见一斑。

《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既体现了陈寿编史选材的真实不隐晦,也可以看出晋初统治者对旧事的宽容态度。倘若诸葛亮有这样一篇力排众议,出师伐魏的表,以诸葛亮的影响力,必在蜀国引起轰动,谯周以及陈寿是不可能不了解点的。

所以在收录诸葛亮作品的时候,必先核实而加以收录,即使当时没有收录,在吴国灭亡之后发现此表时,他也会给予充分的重视。

另外,裴松之在注中也特别提到:“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可见直到南朝宋的时候,《后出师表》仍未收入任何的诸葛亮文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的编者都知道此表并非诸葛亮所作!]

商教授和郑教授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们突然觉得,李亦儒写的好像很有道理啊!

其实,当看到李亦儒用简体字写作的时候,他们一时间是失望的,毕竟之前李亦儒那篇参赛论文太艰深了。

可当看了李亦儒这几个段落后,两位教授发现李亦儒不再像《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一文那么炫技了。

眼前这篇尚未完成的文章,和之前的《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一文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淺談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一文,仿佛生怕大众看懂一样,极其艰深晦涩,纯学术文章,而且竟用了繁体字!

而眼下这篇文章正好相反,仿佛生怕大众看不懂一样!极力要把观点阐述给普通大众。

两位教授觉得,李亦儒正在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一个人人都能看懂的行文,来细致地讲述一个惊天的言论!

只是这个惊天的言论,怎么可能是正确的?

不可能嘛!

最新小说: 江湖枭龙 反派:全都有金手指,而我没有 六年后,我携四个幼崽炸翻前夫家 红楼:重生贾环文武双全 异能:一眼万年 重生八零嫁给全军第一硬汉 偷听心声:前妻她口是心非 八零养崽:清冷美人被科研大佬宠上天! 乡村美妇 拐来的前夫很难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