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万历新明 > 第434章 翰林(下)

第434章 翰林(下)(1 / 2)

朱翊钧听了,脸色严肃。申时行接着道:“因此,臣等议论的虽是翰林院兴革,但因为事关政事堂的产生以及诸相任免——”

朱翊钧腰身在御座上挺直了,刚才停笔听申时行奏对的太子也目光炯炯的看着自己的父皇,听申时行接着道:“内阁与后来的政事堂之设,类汉唐之尚书省,间隔皇帝与六部,所谓总汇枢机者——我朝翰林学士之任命,乃天子钦点,与外朝会推无干。而所谓“非翰林不入阁”,其本质是将内阁诸相的任命权置于君权之下,此乃祖宗强化君权之法也,此乃‘事关根本’者一。”

朱翊钧点头称是,太子已经听得呆了,小脸已经皱了起来。申时行接着奏道:“因皇上经筵侍讲、东宫侍读者皆为翰林,所谓‘天子近臣’也,翰林在侍讲、侍读过程中,已经得到了信重,自然在从政后位高权重......此为事关根本者二。”

申时行接着道:“此前翰林最高不过五品,朝廷设立迁转之阶无非两京国子监、詹事府等职,途径狭窄。祖宗之意仍是将‘储相’们多多的考察磋磨,非有大毅力耐心者不得快速晋升,仍为选材之法。如今既然‘宰相起于州郡’,庶吉士、翰林外放仍比三甲进士起步高许多。因此朝廷馆选,进士们仍趋之若鹜。”

朱翊钧点头道:“先生们议论的是。那改革之策如何?”

申时行定神道:“政事堂以为,此番翰林院改革,有两个方向,拟请圣裁。”

“一是改翰林院回秘书本职,此后不再馆选庶吉士,将翰林院与侍从室合并,改名秘书台,内设档案馆、兰台院、秘书处三个机构,分别负责档案、典籍整理、诏书制发、调查研究等,为皇上所用的专门秘书机构。”

朱翊钧听罢,眉头微皱,等申时行说第二条。申时行没看皇帝的表情,只接着奏道:“第二个方向则改动较大,秉承皇上将翰林院‘从礼部独立出来’并‘复兴华夏真道统’的旨意,臣等以为——”

顿了顿并轻咳一声,他接着回奏道:“可以将翰林院的秘书职能全部剥离到侍从室,废国子监并改翰林院为太学院,为专门的历史研究、道统辩处、政策调研、档案整理、经筵侍讲的机构。”

朱翊钧听了面色稍霁,闻言点头道:“从政事堂之设及诸相选拔制度的改革现状来看,翰林院确实并无保留的必要。侍从室可以改名为侍从处,将诏书制发职能拿到政事堂,侍从处用宝。其余的按刚才奏报的形成详细方案,征求朝野意见。”

申时行先吃了一惊,随即心念电转,低头回奏道:“是。”

皇帝接着点评道:“变法前翰林学士作为皇帝秘书制诏,根本仍是将皇帝与朝廷对立。设若上下同欲,制诏不过文书工作而已。若上下不同欲,皇帝颁诏只会撕裂朝廷,幸进之徒不免从中取利,煽动紊乱朝纲——太子,此中道理可明白?”

太子将笔放下,束手恭敬答道:“皇儿明白。凡大政之出,必先朝野达成一致方可颁行。”

朱翊钧脸上露出笑容,赞道:“太子最近长进颇大。”太子小脸涨的通红,嘴角咧起来压不住。

朱翊钧随即转向申时行道:“你们提出的第一个方案庙算不远,若秘书台立起来,将来不免与政事堂争权——中兴郡王所留下的‘政令混一’之局面不免毁于一旦。你们或觉‘异论相搅’之心可以称旨,其实是想多了。”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