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怔怔站了一会儿,恍惚间,想起多年以前,也是这样明朗的春夜,自己常常隔着窗纱看向对面厢房里透出来的灯光,偶尔还能听到幽幽的笛声,和二哥不满的抱怨声。
家依旧,人依旧,她却要离开了,也许这一生也再无回来的时候。
她轻轻的叹了一口气,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叹息些什么。
这件事是她的决定,她不后悔的;甚至该说是石头落了地,心里反而踏实了。
因楚月瑛的自荐,一干重臣没了脸面的跪大半天殿门后,众臣们只觉得自己的咽喉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给紧紧掐住了。
把苏月瑛推出去,是他们的共谋的结果,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不仅多年来一直喊战的武定王这次竟然默认了皇上和亲的要求,并且连从来就不识大体的苏月瑛,这次还主动前去请命。
这下,他们的那些后步计划还怎么施行?
这个时候谁若敢动楚月瑛,谁若敢说武定王半句不好,别说皇上会不会将其贬官下狱,只怕在路上也会被人砸石头的。
不不不,哪怕和亲之事成了之后,武定王府就等于又多了一重免死金牌,哪怕宁修之的名声再不好,哪怕楚逸之再无法无天,但在两国战火再起之前,哪怕楚长铮死了,谁也不敢往武定王府上伸爪子。
若是苏月瑛笼络住了东辽的少主……麻烦只会更大!
早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他们真该多扇自己几个嘴巴,把嘴扇肿了,那天也就不会乱附和,也不会有今天的烦恼了。
分析了利弊,朝堂上没有人再敢主动问半句和亲之事,连避不了非奏不可的事,也小心谨慎尽量做得万无一失才敢上折子。甚至连宁修之最近常出入宫门,在正顺帝身边一留就是大半天;楚逸之一天跑几趟驿战,寻东辽人的晦气,也没有人敢置疑一二。
人家妹子都为国为民要和亲了,还不能容许人家进宫向皇上讨要些好处,商量一下和亲的仪程?还不能容许人家去打压一下夫家,给自己妹子赚点底气?
过了三五天,实在是怕拖久生变(也可能是被楚逸之找茬打得一肚子火了)的东辽使臣进宫,当着一干重臣的面,再次提起关于和亲人选之事。
正顺帝冷笑着看着东辽使者没有回答,杨太傅本想替君分忧,可他才站出来,正顺帝就直接指了宁修之:“你来说。“
宁修之大大方言地向东辽使臣拱手见礼,道:“两国联姻,平息战乱这是百姓之福,千秋之庆,你东辽狼主有此意,我大兴自然是不能拒绝的。不过,和亲也是有讲究的,向来还讲究一个诚意。”
“像当初是我大兴主动提出和亲,所以我们送乐和长公主去东辽;可眼下是你们求和,不应该由你们那边把和亲的人选送来我大兴吗?再说你们至今为止,也没有说出你们选出的和亲对象是谁。这样拖着,我们根本就没办法进行下一步商谈。”
他不怀好意的打量了一下气得脸色发白的东辽使臣,不客气的道:“和亲是结两国之好,人选自然是要出门当户对,你们该不会是想弄什么上不了台面的人来糊弄我父王,顺便再试试我父王的宝刀有没有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