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家里这边,吴爷爷跟着一群老兄弟中午饭都没吃便起身去了刘家村。
说来也巧,吴清河和吴清江两个堂兄弟要娶的都是刘家村的姑娘,而且还是堂姐妹。
这事说起来还是有些缘分在的,当时说亲的时候先说的是清江的婚事。
去帮忙的红婶子凑巧就看到了来帮忙的清江媳妇的堂妹,脸盘大,个子也出挑,帮忙的时候手上就没停过,一看就是干活的好手。
那真是越看越满意,一回家就跟自己的妯娌说了这事,王婶娘一听,也开心,要是这婚事能成,以后家里也不会有啥矛盾,可不就是亲上加亲了。
没几天就去了亲家打听这回事,得知人家姑娘没有订婚立马高兴的把事情说了出来。
清河订婚的时候清江也有到场,他们家的人也都是见过的。年纪轻轻,个子高高的,还会来事,也是难找的好小伙子。
刘家奶奶虽然脸上高兴,嘴上还是拿捏着,说是再考虑考虑。
王婶娘也是个通透人,看这样子就知道这婚事没得跑,应承后便回家等着了。
没过几天便得到那边的回信,说是觉得清江这小伙还不错,便同意了。
二奶奶得知消息后,便拖了媒人上门提亲,那边也没拿捏,第一个姑娘是什么章程这第二个也是跟着走,由此家里的婚事也就成了。
吴爷爷一大群老爷们呼啦啦的上了门也是把人家吓了一跳,好在这边的家人也是通情达理,听说了来意赶紧上了茶,一群大老爷们聊的也是开心。
聊到最后,人家也乐呵呵的同意了他们家的要求,只是聘礼要的便多了一些。
其实定了婚过了八字,这婚就是没跑了,女方家即使退了婚也不一定嫁的出去。何况这个时候村里哪还有年轻力壮或者健全男人呢?不同意?姑娘说不得要老在家里嫁不出去。
对于女方多要点聘礼也说的过去,毕竟姑娘嫁过来就跟守活寡一样,服兵役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再往大了说三王爷的这场造反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要是牵连到家里,还不如好好的活好当下,姑娘嫁过去,家里多点银子傍身,说不得重要时刻还能救命的,以前的难民生活真的是过得够够的。
既然这边同意了,吴海升当即赶着马车带着自己的长辈们往家里赶,这天寒地冻的也真是不想多呆一刻。
在家里等消息的妇人们已经在收拾要办酒席的事情,今天是过去说一声,其实也就是通知,除非不讲理的人家,大部分都不会拒绝。
这会儿娶亲就是为了留后嗣,没定亲的说不得都要花大钱去买一个媳妇回来,更别说定了婚的,不赶紧娶回来,还打算在娘家养老?
等一群人呼啦啦的回来后,得知明天就能接过来,一群妇女便呼啦啦的忙了起来。
这忙的其实也就她们家的这些个人,其他家里也有要抬回来的媳妇,自然也是跟她们家一样忙的要死,哪能抽出空来家里帮忙?
清梅听说明天办事也拄着树枝搬着板凳坐在了厨房,别的重活也做不了,坐在凳子上洗洗菜洗洗锅碗的还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