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是周晓白的肚子一天天的大起来了。
周晓白当然是十分想给王言生孩子的,想要给老王家开枝散叶,这还是周晓白总催着王言,于是才有了结果。
另一方面,王言写出来的长篇小说,林县纪事,也终于在年前完稿。全书五十六万字,讲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
总之称得一部巨着。
早在写了十万字以后,就去到人民文学那边投了稿,并且已经在期刊上连载。到他完稿,正好赶上了年前的最后一期,半年的时间将这小说连载完毕,并且预备着到了78年的时候,由人民文学出版成书。
王言的文学水平当然相当足够,写的还是林县的事情,从风土人情到地方形势,从上级政策到地方困难,还杂有大量的林县历史,内容相当丰富。
本身之前王言的报告就写的林县,这一次专门写了更加详细的小说,本身就很有热度,很吸引人,再加上王言写的不赖,那就更畅销了,这半年来人民文学的期刊销量都是一月高过一月的,出版实体书是根本不愁卖的。
同时王言也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稿费。
这时候稿费刚恢复,着作稿是千字2-7元,不满千字按千字计算,而没有印数稿费,那要到八十年代才重新实行。针对王言的排面,自然是给他到顶的7元稿费。
哪怕只是如此,他这一本林县纪事的稿费也有四千块,在这个年月里,可真是一笔巨款了。他联络了一番之后,在后海弄了一套两进的院子。这是没有杂居的大院,比较省心。
买院子十分顺利,没有许多啰嗦。毕竟能分房他都不分,而是辛辛苦苦写了一本大部头的书赚了稿费,自己解决问题,这事情说哪去他也没毛病。
就是房子买了以后,他手里也有几分捉襟见肘,没了余钱进行修缮。
毕竟那么老大的院子,地面的砖石,墙上的漆面,屋子的门窗,内里的结构,房顶的瓦片,凡此种种全都是要收拾的。
想要真的住进去,没有一段时间还真不成。至少也要先解决了一间房子好住人,之后且住且修。
只是此时正是隆冬时候,也不宜动工,王言手里的钱也不足够,还是得等过了年,春暖花开以后再行研究。
到时候王言打算自己修缮,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自己干点儿活,慢慢拾掇出一个大院子来,也算是一种享受了。
同时随着书的完成,这个剧本他大致的也做了出来。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总要有突出,有省略,还是表现的精神,突出的想法,歌颂的思想。
不过这也没有定下来,之后在拍摄的时候还是要不断调整的。这就是有创造性的工作,它不可能一模一样的按照预设进行下去。
完结了林县纪事以后,王言又写了武侠小说,讲的是王五、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武师的故事。一方面讲了那时候的江湖,更讲了大清的腐朽,以及这些武师的革命等等,是非常合主题的。
这些故事王言投给了故事会,也是专业对口了。都是长篇,少的十几万字,多的二十几万字,或是杜撰,或是整理,编出了一大堆真真假假的故事出来。
故事会的发行量是很大的,每期都是上百万册,覆盖几千万人口,是这时候发行量最大的期刊之一。
王言写的通俗小说,不适宜人民文学、收获这样的文学期刊,不严肃的故事会是很好的发行平台。同时考虑到趣味性,他在写一些战斗场面的时候,自己就顺手给画上了漫画的配图,一招一式,画的非常好看,打的非常精彩。
这边给的稿费当然也到顶了,王言当真赚了不少钱,人们都很佩服王言的高产。基本上达到了日写一万的速度。
等到了七八年九月份,恢复高考以后第一届学生入学的时候,写了半年革命武侠小说的王言又是成了万元户。
这种打打杀杀的小说,最受男人钟爱了,尤其内里也有着各种的感情,还有着很深厚的思想精神,看起来爽的没边,静下心来一琢磨又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