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周默的论文。于是,越来越多的项目组应急成立,而且成立之后第一项工作就是下载周默的论文。
震旦大学,一间大型圆桌会议室。
震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与教授联席会议正合并会议,这一次会议目的是质询。
校长、校务委员和司南、柳远山以及二十几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正襟危坐在会议桌前,接受质询的是陶轩泽。
“短短一天时间就得出结论是不是太草率了?万一中间出现纰漏……”
老教授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我们一致认为论证成立!”
陶轩泽回答的非常坚定,见很多老前辈脸上都浮现出不以为然的表情,陶轩泽在电脑键盘上敲了几下,将屏幕投到了大屏幕上。
“众所周知,一般英文写成的数学论证类论文最多是在400页以内,如果翻译成中文不会超过300页。但周默的论文呢,九百多页的中文论文……”
一位头发染得乌亮的老教授不满意地拿起眼镜盒敲了敲会议桌,打断了陶轩泽的发言。
“九百多页说明什么?”
“如果说庞加莱猜想是山下的终点而我们却站在山顶的话,周默用九百多页的详细论证为我们搭建了一条光滑、笔直、封闭且安全的滑道。阅读他的论文给我们的感觉很特别,就像我们只需要顺着他的滑道一路下行就能到达终点,全程一点颠簸都没有!”
老教授手一抖眼镜盒歪倒在会议桌上,不过他并没在意眼镜盒的问题,因为他从陶轩泽的话中听到了另一层意义。
“你是说……证出来了?”
“没来得及深入验证!但仅凭他完善“熵”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庞加莱猜想证明中,我们数学研究所全体教授认为他已经具备了国际顶级数学家的数学逻辑力。而且……”
陶轩泽略有些激动,用力拉开领带,用非常愤懑地语气抱怨周默。
“我自己发、同行交流、教学生写论文、审论文投稿,每年要接触几百篇论文,但第一次见到有人把专业论文写成他那种,直白、严谨的让人头皮发麻!”
哄得一声,会议室内响起了一片惊呼声以及窃窃私语声。
参与教授联席会议的老教授们都是各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任一位在科技界的地位都不会输给司南。
可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感到难以置信。
虽然他们绝大多数人从事的领域不是数学,但科学是想通的。
一个困扰了科学界百年之久的难题就这么验证了?
这让动辄以年为单位计量工作时间的粒子、高分子情何以堪!
陶轩泽并不知道,周默之所以要写这么详细、这么多,就是因为前世佩雷尔曼吃过亏。
前世佩雷尔曼花了8年时间研究庞加莱猜想,将3份关键论文的手稿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7月之间,粘贴到arXiv上面并邀请几位同行进行评议,声称证明了几何化猜想。
但他的论文题目却没有直接宣布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而且庞加莱猜想证明是论文中提到的理论“顺便”证明的。
其后,由三个团队组成的三驾马车立即开始了庞加莱猜想的论证工作,并分别在2005年5月~7月陆续宣布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当然,他们都在论文开篇中感谢了佩雷尔曼理论的贡献。
没看错,一个困扰数学界百年之久的古老难题,被人在2年多的时间内解决了,而且发表论文时间非常集中。
60天内,三篇页码分别为192页、328页、473页的大作直指庞加莱猜想,直指2006年的菲尔茨奖。
虽然此后又陆续改口为“验证”了佩雷尔曼的证明,但他们的论文却切切实实的发表了。
而佩雷尔曼的三篇论文呢,极短极简,并且始终是预印版一直没有发表。
2002年11月,第1篇《里奇流的熵公式及其几何应用》,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