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微调是为出弯瞬间的“借力转势”做铺垫,利用弯道末端残余的离心力横向分力,转化为向前的助推力。
摆臂动作完成出弯道最后一次切换。
左右臂摆动幅度完全对称,摆动轨迹回归直道跑的前后平行路线,此前“左快右稳”的节奏过渡为“双快同步”。
步频与摆臂频率的1:2黄金比例进一步强化,上下肢发力合力达到峰值。
当左脚踩出弯道最后一步时,她的视线已完全锁定直道终点线,身体重心略微前倾,如同蓄势待发的箭。
在右脚蹬地瞬间完成“弯道向直道”的无缝转场。
出弯瞬间,陈娟以领先第二名0.12秒的优势占据赛道第一位。她没有急于扩大优势,而是延续“效率优先”的节奏,步长以每秒0.5厘米的幅度稳步提升,步频始终稳定在180步/分钟的高效区间。
此时她的膝关节伸展幅度加大,髋关节充分打开,蹬地动作从弯道的“持续性推送”转为“爆发式伸展”,但发力强度仍控制在体能储备阈值内——
她清楚,200米的胜负关键在直道后程。
此刻的领先只是为后续对抗筑牢基础。
毕竟。
前面还能够依靠曲臂起跑。
占据优势。
现在整个女子短跑间能够熟练使用这个技术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当然是占尽了便宜。
不过进入大直道之后。
一些硬实力超群的选手。
都会纷纷发力。
尤其是美国选手21世纪的200米女王……
费利克斯。
绝对会往上赶。
弯道与直道的交界线,是200米赛道上“节奏转换”的生死线。陈娟踩着弯道末端的最后一道切线完成转势,身体倾斜角度在三步之内完成从“弯道对抗姿态”到“直道冲刺姿态”的回正,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她的核心肌群如同精密的弹簧,在姿态回正的瞬间释放出预存的张力,带动下肢蹬地力量骤然提升,脚掌与跑道的接触声从弯道时的“轻踏”变为直道的“重蹬”。
砰砰砰。
就好像每一步都像是在赛道上凿出清晰的印记。
进入直道前半程,陈娟的动作状态堪称完美。她的身体重心略微前倾,却始终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常规选手加速时常见的“前倾过度导致失衡”的问题。
头部始终与躯干保持一条直线,视线牢牢锁定终点方向,这种专注的姿态让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更为精准,每一次蹬地、每一次摆臂都精准落在发力节点上。
她的腿部发力逻辑从弯道的“借势推送”转为“主动爆发”,膝关节与髋关节的伸展幅度同步加大,动作舒展却不失紧凑,仿佛全身的肌肉都在为“前进”这一目标协同工作,没有一丝力量被浪费。
此时的赛道上,其他选手仍在各自的节奏中追赶。费利克斯处于第三的位置,她的动作显得相对沉稳,没有急于发力,只是默默调整着步频与呼吸的配合,像是在为后续的爆发积蓄能量。
观众席上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以为陈娟会凭借出弯后的强势表现一路领先,没人注意到,处于中间赛道的费利克斯……
摆臂的力量正在悄然增强。
脚掌蹬地时的反弹力度也在逐步提升。
一场无声的反击正在酝酿。
砰砰砰砰砰。
直道中段,陈娟的领先优势仍在维持。
但细心的人能发现,她的动作幅度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化。
摆臂时肘关节的弯曲角度比之前略大。
这是肌肉疲劳的早期信号。
长时间的高速运动让她的腿部肌肉开始积累乳酸,蹬地时的爆发力虽未明显下降,但发力的连贯性已不如初始阶段,每一步之间的衔接节奏,多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滞涩。
她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一点,呼吸频率悄然加快,腹部肌肉的收缩力度也随之增强。
试图通过调整呼吸来延缓疲劳的侵袭。
就在此时,费利克斯的“后程模式”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