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在腰椎处的传递损耗率相比之前,大大降低。
臀大肌启动。
发力。
收缩。
几乎在博尔特臀大肌发力的同时,他的股四头肌也跟着进入“峰值激活状态”,激活度瞬间突破95%。
由于膝关节弯曲角度为140°,股四头肌的肌梭被充分拉伸后迅速释放,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效率达85%,带动博尔特小腿快速向前下方蹬伸,膝关节角度在0.05秒内从140°增至170°。
这一过程中,博尔特膝关节的受力比例被精准控制在40%-45%,避免了之前直臂起跑时55%-60%的过度承载。
髌腱所受张力从3.0倍体重降至2.7倍体重。
彻底摆脱了“膝关节单一主导”的发力困境。
紧随其后的是小腿三头肌与胫骨前肌的协同运作。
小腿三头肌的激活度在0.03秒内从40%提升至92%。
比目鱼肌作为慢肌纤维占比更高的肌群,率先通过等长收缩产生基础伸踝力矩。
随后腓肠肌的快肌纤维大量参与,使伸踝力矩从100n·爆发至220n·,带动踝关节从42°的弯曲状态迅速伸展至175°,前脚掌对起跑器踏板产生强烈的蹬地反力。
此时的博尔特垂直支撑反力达3.2倍体重,比直臂起跑时的2.8倍体重提升14%,且峰值出现时间提前至0.08秒,与身高正常运动员基本持平。
大幅度解决了博尔特这类型高身高运动员垂直反力峰值延迟的问题。
蹬出抵足板。
嗡——
在博尔特下肢蹬地的过程中,“髋-膝-踝”三关节的力矩峰值出现时间差被控制在0.01-0.02秒内。
髋关节力矩峰值出现在枪响后的0.04秒,膝关节峰值在0.05秒,踝关节峰值在0.06秒。
这种“阶梯式爆发”形成了连续的力矩传递链,使博尔特蹬地能量如同波浪般层层叠加,而非之前直臂起跑时的“断层式发力”。
这时候,下肢肌肉的收缩模式呈现“向心收缩为主,离心收缩为辅”的特征——
博尔特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均以向心收缩产生主动发力,而大腿内侧的内收肌群与膝关节周围的腘绳肌则以15%-20%的离心收缩速度。
这是防止关节过度伸展导致的损伤。
形成“发力-保护”的双重机制。
与下肢的剧烈爆发不同,博尔特的上肢在枪响瞬间始终保持“被动支撑-快速过渡”的功能定位。
曲臂姿态彻底改变了他直臂起跑中上肢的受力模式。
使上肢从“主动推离”转为“辅助稳定”。
大幅减少了能量消耗与力矩转换损耗。
当下肢蹬地产生的反力推动身体向前上方运动时,上肢的支撑功能迅速过渡为“推离辅助”——
博尔特的手掌根部从“完全贴合”转为“指尖先行脱离”,前臂在旋前圆肌的轻微作用下缓慢旋前,使手掌从垂直支撑转为轻度倾斜,减少推离时的地面摩擦力。
这一过程中,上肢肌肉的激活度始终控制在60%以下,远低于下肢的90%!
能量消耗更是仅为直臂起跑时的80%。
这样就可以把更多能量被集中于下肢蹬地。
砰。
第一步蹬地:下肢肌肉的快速二次发力。
第一步落地时,博尔特的前脚掌即原本的后起跑器支撑脚,率先接触地面,接触点位于身体重心投影点前方15-20处,脚掌与地面呈15°-18°的前倾角。
这一角度设计既能通过前脚掌的弹性形变缓冲地面反力,又能迅速转化为蹬地动力。落地瞬间,小腿三头肌首先进入离心收缩状态,肌纤维以0.2/s的速度缓慢拉长,吸收地面冲击产生的能量,iemg值短暂升至70μv·s,避免踝关节因突然受力导致的过度弯曲。
同时,胫骨前肌同步激活,通过向心收缩维持脚掌的稳定,防止脚尖过度下垂引发的绊脚风险。
这样一来。
看起来帝都世锦赛的名场面。
不一定会出现了。
随后,下肢迅速从“缓冲”转为“蹬地”。
四点连线。
臀大肌再次爆发活力,激活度从60%提升至85%,通过向心收缩产生强大的伸髋力矩,带动髋关节从130°的弯曲状态快速伸展至170°,使大腿向后上方摆动,为身体提供主要的向前动力。
此时股四头肌并未完全放松,而是维持40%-45%的激活度,通过适度的向心收缩辅助膝关节伸展,避免因髋关节过度发力导致的膝关节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