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纷纷打量赵元休,感到此子当真聪慧无比,让这些上了年纪的老臣们都感到获益良多。
随着毕士安讲解完大学的首篇,第一次经筵就结束了。赵光义在龙椅上道:“今日之经筵想必各位都受益匪浅,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精要处需仔细研读领会,诸位爱卿回去之后把讲义再研读几遍,我大宋仰赖书中大义治理,众位爱卿要用心领会方为妥当。”
此时众大臣跪倒山呼“遵旨”,然后赵光义招招手就退回到垂拱殿了。
赵元休看到赵元佐和赵元僖在窃窃私语,不知他们说些什么,他也不去理会。他径直来到垂拱殿求见父皇。
赵光义见长高了不少的赵元休时,一时欢喜,扔下毛笔,哈哈大笑:“吾儿,今日经筵你大放异彩啊,知行合一说的确精妙无比。”
“父皇,孩儿也是一时突发灵感想到,说不上什么大放异彩。其实孩儿闻此一节课便感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孩儿有一请求,想父皇赐儿臣一儒学师傅不知可否?”
“然也,父皇正准备此事呢,你们兄弟三人都聪颖无比,之前自学都已小有成就,父皇想让李昉教你大哥二哥,让今日的毕士安教你可否?”
赵元休听了赵光义的话,心想李昉初为翰林学士,自然学问很高,如今为宰执,教授大哥二哥,而自己只得毕士安,似乎父皇心里有意栽培大哥二哥而忘了自己啊。
但是他也不能有不同意见,毕竟父皇给了一个翰林学士,也算是一片好意了。他叩谢道:“多谢父皇,儿臣定努力向学,不辜负父皇栽培之恩。”
其实在赵光义心里,赵元佐和赵元僖的确地位高于赵元休。赵元佐未来会是大宋第三位官家,当然要重点栽培,如今他十八岁了,需要一位老成持重又品德高尚的人来当师傅,教导他如何治国平天下,这关系到大宋的未来,他不得不慎重,所以遣李昉来当师傅。
赵元僖也是好学之人,性格脾气稳重豁达,对于他赵光义是想作为赵元佐的左膀右臂来培养的,赵元佐将来不能没有一个庞大的势力来支撑,而赵元僖向来和赵元佐相睦,由他这个亲王来当依仗,对赵元佐来说是最可靠的。
对于赵元休来说,赵光义期望不大,甚至内心里一直把他当孩童看。他也知赵元休爱玩耍爱出宫,王继恩那边早已把赵元休的日常情况告诉了赵光义,赵光义觉得赵元休将来当个逍遥王爷即可,他并没有把主要心思放在赵元休身上。
赵元休落寞地走出皇宫,乘着马车在回府的路上,心里对赵光义的这一安排隐隐感到不满,这明显是厚此薄彼,一碗水没有端平。他想自己的雄心壮志父皇为什么就没有看出来呢?今日满朝大臣皆感无奈,自己的知行合一说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为什么还如此偏颇?
自己有着二十一世纪人的头脑,只要父皇肯培养,难道他不如赵元佐和赵元僖吗?他心里虽然对赵元佐和赵元僖没有恨意,可是他一想到父皇的态度,就感到痛心,为自己不被看重而痛心。
这种感觉在内心里盘桓许久,堵得心里难受,直到回到王府,见到了刘娥后,这种不快才渐渐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