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沥源距离店房并不远,大家都步行而走。不大一会便远远的看见娥英祠。娥英祠祭祀舜妃娥皇女英,祠前就是泺水之源。只见三股泉水喷涌而出、有半人高,出水和落水声音悦耳、传出好远。大家循着水声走近,只见一大片湖泊中央,环绕着喷涌的泉眼,非常壮观。这里大概因地下泉水清澈凉爽的原因,周围都显得凉快至极。大家看后都觉得心旷神怡,感慨老天之鬼斧神工。看了一会儿,便分头四下转转。泺泉和娥英祠的周围是大片的树林,顺着泺泉的水流,树林之中还有几个小泉眼,也涌出清凉之水,最后汇成泺水,流向大明湖。
娥英祠的周围还有好多人正在乘凉和观赏。其中有历城百姓,也有象他们一样慕名而来的。人流中,有峨冠博带手摇折扇的书生,也有黄白青黑缠巾配穗的剑士。人群熙熙攘攘,议论纷纷,有指指点点的,有吟诗作赋的。朝廷禁带兵器,唯剑可配,只因当时文人墨客士族大夫佩剑形成一种时尚,并演变为技击的习俗。但官府规定只有剑士和武生有佩铁剑和班剑在街上行走的资格,而且要带有官府发的武生巾和武士剑穗,否则视为违法持械。
孙云和萧月转了一圈又回到泉水池边继续观赏。萧月和女孩们依然女扮男装,显得清秀英姿,她又回到5年前的呆过的地方,心头故地重游的情感,趁着泉涌泛滥出来,目光也透着湿润明亮。孙云怕他伤感,就问;“小月,我记得郦爷爷书上说,咱们这儿看南边的山是历山,山上有舜祠,你也去过么”小月回过神来,眨眨眼说;“嗯,我去过,山上景色可美了,除了可以看见泺泉、大明湖、还能看见北面的黄河呢。”
孙云说“郦爷爷可真能考察,这一代估计他都走过了。”萧月说“应该是,听说郦爷爷年轻的时候,随同高祖迁都后,黄河中下游都游历过,我估计连郦影都不了解。”
孙云说“可不嘛,那时候离现在有三十年了。”萧月说“我还记得,历山山脚下还有个舜井呢,传说大舜在历山躬耕留下的。有人说舜井和咱们眼前的泉水相通”
“能吗这么老远,那得地下有个暗河相同才行啊。”“我也不知道,传说是这样的郦爷爷没有记载。或许是大家猜的吧。”
“我觉得是真的”这时身边的一个人说道,他俩扭头一看,是一个20多岁、书生打扮的青年,个子高高的,相貌威风、又潇洒飘逸,肋下佩戴一把长剑,缀着金穗。长剑剑身比普通的剑匣宽很多,好像持剑的人力量比较大。但稍微仔细一看,发现原来剑是木头的,通体、而且没有剑匣,完全就是技击比武时的木剑差不多,只是宽许多,像闸刀。书生笑笑,继续对他俩说“我听老辈人讲,有人试过,在舜井投过麦麸,一天一夜这边的泉眼便冒出来。”
“这么神奇啊。”孙云看这个大哥哥和蔼亲切、知识渊博,觉得很投缘、一点没有拘束,就问“那真有直通的暗河啦”木剑青年说“暗河一定有,但不一定是直通的,应该是一个大网,要不然历城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泉眼呢。”
孙云看木剑青年的宝剑缀着金穗,一看就是金剑武士的标志,便又问“兄台,您也是金剑武士吧怎么配班剑呢”青年笑笑“哈哈,差不多吧。我原来也使铁剑,而且是一把名剑。但后来与人比武,还是被损坏了。因此我醒悟,再锋利的宝剑只有和自己心灵相通才会有作用,否则只是一件器物。如果能应用得当、配合自如,哪怕是木剑也一样的。”
“一样的”孙云看着木剑青年有些糊涂,一时没有回过神儿来,便停了对话。这时同学们逐渐的回来,也都围了过来,李辰听了极为钦佩,接话道“仁兄见解果然非凡,我等佩服之至,我们也好学剑但还是武生级别,没参加过剑士比武呢。以后有机会一定请多指点,请问您贵姓大名”木剑青年道“呵呵,不敢当,以后常切磋可以的。在下姓仲名图字子绍,外地人,来此游玩,外带见个的师兄。看你们好像是太学生,也不是本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