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薛淞虽表现得兢兢业业,但只限于专业能力。忠孝王摩拳擦掌地准备催账,要大干一场,要拿着那些抵制追债,不肯痛痛快快还钱的官员开刀以儆效尤。薛淞并没有主动请命去出头效犬马之劳。
一来,他有自知之明,他并不是忠孝王的心腹、门人,忠孝王不会贸然就信任他,他作为朝廷的官员,也不好主动凑上去,惹来嫌疑;
更重要的,根据书中的草蛇灰线,忠孝王这桩差事,只怕结果不会如他所愿纵然他下定了决心,杀伐决断,不怕得罪人,但最后做主的人还是永明帝。这位皇帝要维护住自己仁厚的名声,不会让忠孝王做得那么彻底。忠孝王的心血,注定了要付之东流
忠孝王在皇子中,算是少有的享受了皇家的荣华富贵后,能尽到上位者本分的了,也是把江山社稷放在心里的。这样的人做了皇帝,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薛淞从内心来说,对他是认同的,但他不会选择现在就和他一起冲锋陷阵,一腔孤勇。
薛淞没有那么热血,他骨子里并没有把自己当做这个时代的人,从来都是从简入奢易,从奢入俭难经历过现代的文明社会,他如何能真正地喜欢这个世界他读圣贤书,考科举,跪拜君主,那是不得以而为之的,但心中从来没有以臣仆自居过,他不会愚忠,不会愚孝,所作所为,要么是利益衡量,比如对忠孝王;要么是投桃报李,人心换人心,比如对薛老爷和方氏
忠孝王爷可以不避祸福,不惧骂名,勇往直前,但薛淞可不行借了大笔银子,又有抵制拖延还款底气的,大多是根基深厚的勋贵们,那是多年慢慢积少成多的冗债,尽数还了,无异于从自己身上割肉。
至于文臣,欠银子的就要少得多,那总得发达之后,才有资本这样行事。一朝真的发达了,那自有许多来银子的途径,无需这等吃相难看
身上有个进士功名,就能有两千亩田免税,这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如果做到了比较高的职位,哪怕是六部中最看不上的工部,只要不是那等混吃等死,啥事不干的,就像贾政那般,也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经营些营生,得到不算贪赃枉法的进账。
还有,欠银子的另一个大户,那就是宗室们。旁支的宗室,家底并不丰足,没有实职,却还要维持着皇家的身份和面上的光鲜,可不得把脑筋动到国库银子上么想着法不责众,今朝有酒今朝醉,要他们还钱,那非得变卖家产才行。
触动利益,可比触动灵魂还要艰难要从这些人口袋里搜出银子,呵呵,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忠孝王是金尊玉贵的皇子,没人能敢对他动真格的,但自己一个中等的官员,要可就成了众人泄愤的对象,替罪的羔羊
薛淞没那么利欲熏心,一心渴盼富贵险中求,只要帮助薛家摆脱了书中的命运,他也不想飞黄腾达,这个世界太危险,白茫茫一片大地好干净正是它悲凉的底色;
他也没有那么高尚无畏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有着现代人的优点,但又不免沾染上了现代人淡漠凉薄的缺点,他就是想过好自己的日子,维护好自己珍重在乎的人,能尽可能随心自在地过完这一生
所以,薛淞非常尽职尽责,但却始终把自己放在奉命辅助忠孝王的户部官员这个身份上,公正而理性。但有那些态度勉强,做事敷衍的官员对照着,就差别鲜明了,这给忠孝亲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