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薛淞也有自己的安排。一方面,他有了充足的时间去与孩子们相处,好好教养他们。薛虬和舒辰就像两棵小树苗一般,要汲取着阳光雨露成长,眼下正是他们定型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能长歪了
内心里一直觉得这科举制度是扼杀人性的,但生在这样的世界里,薛淞也没有办法让薛虬避开这条路。像贾家这样赫赫扬扬的一门两公,开国元勋,到了贾代善时,其实就不复父辈的雄风了。贾赦和贾政,更是支撑不起门楣来。
所以,贾家的结局早已经注定,即使最后上位的不是忠孝亲王,贾家没落到抄家问罪的下场,也只会在家道中落的路途上一去不返。这就是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薛虬没有爵位可以继承,薛淞在文臣中积累下的人脉资源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但如果薛虬没有功名,这财富就要大打折扣,徒留一个好听的名声罢了。
一个家族要维持兴盛很吃力,跌落阶层却却是很容易的。薛家的生意风生水起,收益丰厚,这些年来也不乏有小人窥觊着,但碍着薛淞的官位背景,不敢施展下作手段,只能暗自眼红。谢平也会做人,每年都会打点一下当地的官府,因此薛家商号是顺风顺水,从未被为难过。
但等到薛淞不在了,薛虬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撑,起先还会有故旧相帮着,日子长了,也未必能指靠得上的,再有得力的亲戚,也不如自己有自保的力量。德不配位,在这个世界里,后果就是怀璧其罪
想想书中骄奢淫逸的贾家,是在什么时候大厦倾覆的是在手握兵权的王子腾被明升暗降,在巡查路上不明不白病死了之后的。
但如果贾家有人能担当得起家族,能对朝廷和国家有益,忠孝亲王也会放贾家一码的,当时的贾家对他产生不了什么威胁了。可惜偌大的贾家,竟然挑不出一个有用的人来
所以,薛虬一定得有个功名,或者在其他方面有不凡的建树薛虬为薛老爷只需守孝一年,在这一年中,薛虬不能耽搁下学业。这样一出孝,就可以去参加来年的院试了。
薛淞自己要守孝,他当年本就对那些经义文章不感兴趣的,又丢下多年了,自忖指导不好薛虬的。于是,他就在金陵城里四处打听,准备去给薛虬寻找一位有才学,擅长教学的先生,给薛虬打下个扎实的基础。
薛淞也没忘记薛蟠,他和薛霖商议了,这先生要同时教导着薛蟠。回到金陵城后,薛淞仔细考察了薛蟠后,心中是松了口气的。他来到这个世界,还是改变了不少东西。现在的薛蟠,在读书上天分不算很高,但在先生的严格管教下,功课还马马虎虎说得过去,不像书中那般愚笨,大字不识几个。
薛霖也对这个独子寄予厚望,他和薛老爷只准许王秀云照顾薛蟠的衣食,本来大户人家,教养儿子就不是主母的职责。王秀云这样的糊涂人,只会一味溺爱,还能指望他教出明白的好孩子么,这是薛老爷对薛霖说的话。
薛霖很赞同弟弟的提议,他心中何尝不希望儿子也能得个功名呢他也不贪心,不奢望能像薛淞一般出人头地,只要薛蟠这辈子能中个秀才,他也就心满意足了。说出去有面子啊,而且也不算白丁了,他身上这个爵位,传到薛蟠,那就低到只比普通百姓们高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