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朱元璋知道自己后世子孙的男丁多到成为国家的负担后,开始往实用性考虑。
不拖累国库,还能创造价值的宗室,总比只会压榨百姓的宗室好。
而且用公主画功臣也挺好,公主本来就有份例,不需要额外开俸禄。只是画个画像,给她们一点事做也不用担心夺权。
朱元璋想起贞观朝的凌烟阁,有心向偶像看齐。
石雕和工匠舍不得,画像还是可以的,谁再说他刻薄寡恩对功臣不好,就把画像砸他脸上
朱元璋不但答应下来,还鼓励道“画好点,好教后人知道,大明也是有才女的。”
想到才女,朱元璋就不满意大清的才女竟然都比大明多,哼他的大明公主哪里差了
民间,曾经考上科举后觉得农人低俗的举人老爷们也改变了思想,开始主动走向田地间,主动跟农人传授研究农学。
“天幕上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应该这样”
“我读过王祯农书,农书上说”
“天幕上前朝的农具大明也有,不适合参考,大清同样人多,后世的农具可以参考。”
“天幕放日本农书的内容我也抄下来了”
“什么日本农书,还不是学得我们华夏的。”
“那不是还没出现吗”
“先把已有的农书借来抄下来就好了。”
“家里哪有那藏书。”
一群有功名在身的文人跟农人议论着议论着,差点吵起来时,有人突然跑过通知“快去听说书朝廷在派人说书”
文人“朝廷说书说的是什么书”
“当然是农书。”
这一下,不论是文人还是农人,集体一溜烟跑路了。
朱元璋在刺激农民积极性上,很有想法。
想要让百姓去买大明律,先用大诰讲故事,并且有实际用途,百姓才人人去买大明律,达到了普法效果;
现在想让百姓买农书,先让官吏讲书说书,更详细的操作,更适合大明不同地区的土壤和具体环境。就算买不起,能每日来抄书也有用。
逐渐放松政策,让百姓和商人流通起来,也没出什么乱子。
国库也多了更多收入卖书、卖图画所得。
朱元璋开始和大臣们商议建立农业大棚。
“地窖顶部用透明琉璃瓦,可以采光。”
“这种地窖温室能种菜不能养牛羊。”
“还是后世温室好,那种地面的大棚种菜养牛都可以。”
“你不废话吗,我们不知道,那白色材料是什么你知道吗”
“用布帛,纸张都试试。”朱元璋听着吵来吵去心烦,最终拍板决定,“前朝可以用纸建温室纸屋,让工匠用纸张涂上防水的桐油试试。”
朱标提议“根据各个地区,做
不同的温室。比如松江府人从前朝就擅长种棉花纺织棉花,给他们温室也种棉花,一年四季都可以产棉花,岂不是能提高收益”
朱棣不甘落后“养鱼也可以,江浙地区擅长水产,可以专门做养鱼。”
朱椿默默道“养金鱼,重金卖给外国人,就说是皇室特供,金色是龙袍的颜色,鱼是龙的祖先,养几年鲤鱼跃龙门后就可以化龙。”
朱元璋都被儿子搞无语了,问“如果不化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