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子是个典型的既要又要的性格,他舍不得好名声,舍不得忠心臣子的爱戴,也舍不得日后的荣华富贵。
这样的人虽然贪心,却足够识时务。
燕国朝堂中当真忠心又聪明的臣子并不多,聪明人一般也不会效忠燕王喜。所以聪明人虽然看出了太子的真实意图,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揭穿。
何必呢太子擅长做戏又头脑清醒,对大家都好。
太子把戏台子都搭好了,其他人只要跟着演就行。
臣子可以用“为了叫太子过上好日子”做借口公然事秦,从燕臣顺遂地转变为秦臣。不仅能继续享受带来权力的好处,还能背个忠心事主的佳名,一举两得。
朝臣和太子都享受到了实惠,何乐而不为
总比跟着燕国一起陨落强。
众人挤眉弄眼一番,最后齐齐拱手,称赞太子大义。他们也愿跟随太子一起,努力抗击秦军。
抗击的方式就是嘴上喊口号,当个气氛组。等秦人打过来的时候
对不起,我是文臣我不会带兵打仗,只能干看着。
或者对不起,我虽然是武将但燕国士兵太弱了,一击即溃很合理对吧
努力抗敌是不可能抗敌的,万一真反抗狠了得罪了秦国爸爸怎么办不成不成,燕国军队还是一个照面就溃散比较好。
燕国太子开始调遣将领了。
秦人打过来的要道上肯定不能派那种脑子耿直又忠心的将领驻守,这是故意给秦国添麻烦。
一定要派那种名声很好,但是已经和太子达成默契的聪明人去当守将。这样一来既能迅速帮助秦军破城,又能演得好像战败是正常的、守将没有放水那般。
什么你说边路其他地方挡住了秦军那当然是因为秦军主力不在那边啦绝对不是因为边路的将军更能打,对方就挡住了个小股部队有什么好吹嘘的
太子细细盘算了一番,觉得自己的布置十分完美,
不存在漏洞。
秦王政翻看完燕国国书,挑了挑眉。
扶苏没骨头一样靠过来,倚在父亲身侧,就着这个姿势把国书内容看了个遍。
看完,他点评道
“尽是虚伪之词。”
太子的用词仔细斟酌过,尽量显得情真意切,仿佛当真是个孝顺老父的好儿子,十分担心对方的安危。
这样的惺惺作态或许能骗得过旁人,可父子情深厚毫不掺水的秦王与扶苏,却能透过看似诚挚的辞藻感受到里头根本没有一点情谊。
秦王政把国书丢到一边,不准备回复这种东西。他让儿子坐好,不要像小孩子一样老是依偎在自己身边。
“你已经加冠了,是个成年人了。”
秦王政叮嘱道。
扶苏选择性忘记了自己上辈子活到了五十多,坚持表示二十岁也还是个孩子。只要父亲在一天,他就永远长不大。
秦王拿他没辙,又担心爱子是不是昨夜没有休息好,才老想找个地方靠一靠。想到日日早起上朝确实是辛苦,便让扶苏再去休息一会儿。
扶苏立刻坐直了身体
“不必了,我不困。”
今日奏折有些多,可没时间给他偷懒。他若是去休息,父亲晚间必然要加班批阅,这可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