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 第 111 章 运势转变

第 111 章 运势转变(2 / 8)

同人文中的太子扶苏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他更在意父亲的感受。既然父亲为了这些人大动肝火,那他肯定不能劝父亲轻拿轻放。

凭什么轻拿轻放呢

这些人胆敢污蔑父亲,那就都别想好过

所以扶苏私底下赞同了父亲将人派去边郡的想法。

担忧他们去边郡煽动民心,那就派人严加看管,不许他们接触庶民。

人心不安定就用别的法子安定,不是说他这个仁厚的长公子被寄予厚望吗那就利用他的名望来安抚庶民。

最后扶苏和父亲联手做了一场戏。

始皇帝还记得当时的场景。

他先提出了要直接将这些方士都腰斩弃市,太子便站出来劝说父亲以德服人,再给他们一次将功赎罪的机会。

直接处死太便宜他们,啊不是,太凶残了,会叫庶民不安。不如把他们送去边郡修长城,还能顶替一部分服徭役的庶民,让那些庶民能减少些工作量。

始皇帝于是做出不太高兴的样子,但还是采纳了太子的提议。

消息传出去之后,庶民们知道了太子仁德爱

民,只要秦一世上位他们就能有好日子过。于是大家对生活重新燃起了盼头,也不再想着闹事了。

反贼们则看到了帝王与太子“不和”,仿佛有了可乘之机。

后续被这个错误消息坑到沟里就是后话了。

值得一提的是,说文解字一书中曾写过阬,閬也。閬,门高也。

意思就是说阬”就是“閬”的意思,而“閬”则指的是高高的门,也可以引申为高墙。

所以史记中的“阬之咸阳”应该是关在咸阳的高墙里的意思,即关入咸阳的牢狱之中。搭配后面记载的发配边疆,是一个完整的逻辑。

这与汉朝许多恶意抹黑的记录歪曲成的“坑杀”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如果都坑杀了,哪里还能有后面的发配边疆

坑杀这个说法最初来自西汉初年某部小说类型的作品,经过两汉四百多年的不断借鉴和演变,从一开始的坑杀方士又变成了坑杀儒生。

甚至最初的故事原型,和始皇帝都没什么关系,是其他时代的事情。

好在今生大约是不会再出现大批量处置方士的事情了,也不会再给旁人抹黑始皇的机会。

咸阳的方士们不是因为秦王不信修仙之说干脆都去别处另谋高就了,就是去骊山陵帮忙修建陵墓了。

有太子派的人盯着,哪有方士敢胆大包天地议论君王

秦王政现在唯一的烦恼就是没了避世的方法,他要怎么继续瞒天过海。

天天和爱子待在一起,充满了暴露的风险。前世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他不想再提,他希望扶苏一直保持如今心无负担的开怀。

要不,给太子多找点事情转移注意

不等秦王政想出合适的法子,他倒是先行发现太子好像不再提此事了。似乎那日真的就是心血来潮问了一句,见父亲坦荡就信了这番说辞。

太子不提,秦王政乐得糊弄过去。

只要不提这些,他就没有暴露的可能,太子总不能从别的事上推测到他在这件事上的想法。

射鲛的准备工作在几日后完成,秦王政意气风发地来到了海涯之上。这里已经搭好了弓弩,还有数百将士随时准备协助他射杀大鲛。

扶苏仔细观察过附近,确定海涯很高,大鲛就算撞击崖壁也伤不到父亲,这才放下心来。

秦王政的注意力都放在大鲛上,这鲛比前世那头还大些。想要单纯靠弓弩击杀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不过岸边架设的也不仅只有弓弩。

之前他们在楚地时曾留下暗手去制造神迹,以火药的巨响辅助石雕,伪造成神兽雕像横空出世的假象。

如今火药也被带来了琅琊,虽然热武器的研发不是太顺利,但如今拿来稍微用一用还是不成问题的。

这次又不需要携带完整的鲛尸回咸阳,哪怕它被火药炸得坑坑洼洼,也无所谓。

扶苏只在乎父亲会不会累到。

在先秦时期猎鲛还是一件

非常罕见的活动,毕竟大家连航海这事都不怎么干。遇到鲛的次数跟遇到“鬼”的次数也差不多了,更别提猎杀对方。

不过古人其实也是懂可持续发展的,秦律里就有明确规定砍伐等行为必须有节制。砍一棵树就要种三棵树这类的规定,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最新小说: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鸢影潇潇之我的贴身侍卫 先婚试爱:闪婚后大佬又野又浪 穿书七零:女配心美人又辣 断亲后,真千金成了京圈太子爷的白月光 被全家合谋杀害后,我重生了 顾陌欧司承 姜琬的后宫升职日记 四合院红旗不倒彩旗飘飘 一胎八宝破婆家十代单传被宠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