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酸菜白肉——”
这饭馆不算很大,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连伙计的吆喝声都很有味道。
记住了,早前讲究的饭馆服务员分为两种,一种是“轻服务”,端茶倒水递菜单,擦桌子扫地收拾桌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服务员都在大堂工作,基本上是不去后厨的。
那你要问了,客人点的菜怎么通知给后厨呢?
答案很简单,唱吆喝。
报菜名听说过吧,其实这不算相声的工作,有相声演员当饭馆伙计的嘛。
他们是学,学市井吆喝,比如说卖菜的、卖布的、卖药糖的。
谁吆喝的好听,谁吆喝的有韵味,他们就会采风,整理成自己的东西。
久而久之就成了相声的贯口了。
饭馆伙计吆喝的好听啊,还好吃呢,听着吆喝声就很有食欲。
报菜名原本是饭馆伙计的必修课,只有背的熟练了,才能挣这口饭钱。
要不说早前就属饭馆和戏院热闹呢,这会吆喝的伙计最吃香。
另一种则为“重服务”,就是今天所谓“传菜工”,早前传菜的伙计跟今天传菜工还不一样,他们也会吆喝。
同样是报菜名,因为客人已经点好了菜,所以不用报那么多样,只需要将手里托盘上的菜名吆喝出来就行了。
他们的吆喝声不一定很好听,但多会加一道前缀,比如“哎——”,过传菜门时才会喊,有起提醒的作用。
提醒其他伙计别撞着他,也提醒客人,他们点的菜已经上来了。
再一个,这种传菜方式也有宣传的作用,让饭馆里其他桌的客人知道他上的是什么,看样子好不好吃。
点菜的客人有个参考,点完菜的要是喜欢也可以再点,这都是门道。
为啥说只有讲究的饭馆才有这种吆喝,这种“轻重型服务员”呢?
很简单,早先的饭馆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可能一辈子都在一家饭馆做事,东家没有过错,伙计是不能跳槽的。
你问跳槽了会怎么样?
有行业束缚,也会被瞧不起。
那有人说了,这不是蛮不讲理嘛,工作自由啊,人身自由啊。
这个年代讲自由,那个年代这种约束更是一种保障,饭馆东家遇着好的伙计是要用一辈子的,直到干不动了。
后来的饭馆怎么没有这种会吆喝的服务员了?
有“自由”的缘故。
早前的饭馆伙计是学徒制,在东家学干活是不给钱的,但给衣服和管饱。
仁义的东家还会给基本生活费,比如剃头钱、洗澡钱等等。
孩子小时候就来学工了,出师了才能跑堂当伙计挣工钱,一干就是一辈子。
就只跑堂的伙计,往往要学上三五年,他们代表了饭馆的招牌啊。
你看后世有教这个的吗?
没有教跑堂的,更没有教吆喝的,且饭馆也没了收学徒工的条件。
为什么?
不允许使用童工啊。
解放后的饭馆子有就是以前的伙计,没有就是用的“临时工”。
临时工好啊,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走,他们也没跑堂的手艺,就硬干。
这跑堂的文化消失殆尽,政策放宽了以后,大家也追求起了享受,再想提高服务员的水平和质量怎么办?
真是无奈,竟然要学西方的服务礼仪标准,中不中,洋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