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汉家功业 > 第383章 不足事

第383章 不足事(2 / 3)

这九品中正制,宫里可以说酝酿多年了,之所以一直无法落实,最大的阻碍,便是朝廷各官员反对吏曹一把抓,这样就剥夺了他们推举官员这项最重要之一的权力

荀彧不咸不淡的嗯了一声,道“吏曹总览官吏的选拔、调迁、任罢,已是定制,不可更改。御史台,廷尉府可有异议”

荀彧说着,突然看向了刘协以及廷尉王朗。

“没有异议。”刘协向来极力远离朝政,对于荀彧的问话,自然不会出声反对。

倒是王朗沉吟不断,并不开口。

颍川党已经霸占朝堂,要是这九品中正制再落入颍川党手中,岂不是天下世族任由其拿捏

荀彧见王朗没有说话,并不急。

其他人同样在等着王朗说话,偌大的议事厅,落针可闻。

王朗看似是孤身一人,可他是前任丞相杨彪留下的唯一亲信,很自然的继承了杨家在朝野的政治遗产。

王朗并不是杨彪那样无为之人,纵然低调内敛,可在不知不觉中,身周也站了不少人,在朝野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不论是声望还是势力,荀彧都有所顾忌,王朗如果执意反对,这九品中正制他也不能强行推动。

司马儁,皇甫坚寿,吴景以及孔融,陈宫等人端坐不动,实则余光都在王朗身上。

他们这些人都不属于颍川党,面对颍川党的强势,他们多数时候只能低头,私心来说,他们也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对颍川党说一个不字。

“下官没有异议。”

在一片静寂中,无数人的注视下,王朗从容开口。

他的声音还未落下,已经有很多人颇为意外了。

之前一力反对的王朗,怎么突然改口了

荀攸不意外,面无表情,因为杨修要任吏曹考功司员外郎。

为了换取王朗的支持,他将考功司让了出去。

荀彧点点头,道“第二项,是关于太学与鸿都门学的联考,这种考核,古来有之,不算奇怪。自中平五年以来,朝廷官吏缺损严重,厄需补缺。这种情形,到现在都没有改变。是以,吏曹与太常寺联合提议,将联合大考定为三年一次,一次选拔官员三百,配合察举、举荐,足以弥补朝廷缺员。六曹九寺提出了诸多意见,错综复杂,今天我想听听诸位的看法。”

孔融早就等着了,当即道“丞相,世家子弟,鲜有加入太学、鸿都门学,两院生员劣等居多,下官反对从中选士。”

作为太常寺卿,孔融第一个反对,后面的反对声此起彼伏。

礼曹尚书邴原更是直接,道“丞相,世家子弟,皆有私塾,要他们再入太学三年,岂不是虚度光阴,浪费人才再者言,所谓大考选出来的,一定是人才吗矮个子里拔高个,对于朝廷来说,还不如不要。”

“下官也不赞同,朝廷缺员,大可命地方察举、举荐,再由朝廷考核,择优而仕,岂能笼统一考便授予官职未经世事,毛头嫩青,岂堪大任”

“世家大才,无不有傲气,要他们与庶民一同举士,形同侮辱,怎能忍受”

“丞相,我朝举士历有成法,此乃祖宗规矩,万不可轻动。”

一众人七嘴八舌的反对,一时间议事厅里颇为热闹。

荀攸,钟繇等人看着,并不说话。

从内心来说,他们同样认为这种大考录仕方式尚有诸多商榷之处,但宫里固执己见,他们也不能一直冥顽不灵。

而司马儁,吴景,皇甫坚寿等人不言不语,作沉思状。

他们都是出身士族,以举荐入仕。同样的,他们也以此方式,使得族人入仕为官,壮大家族,威望一方。

这种大考的方式,对他冲击太大,内心来说,并不赞同。

除了反对声就是一片沉默。

荀彧,钟繇,荀攸等人将众人的话听在耳朵,沉默的表情也尽收眼底,不由对视。

最新小说: 开局变萝莉:因为太强只想睡觉 大秦:隐忍十八年,废柴皇子杀疯了 疯了吧!神话天赋你管他叫反派? 剑出华山 带着超市穿越到逃荒路上 悠闲的都市怪谈生活 穿成四福晋后我过上了退休生活 庶子无为(科举) 我在749局的那些日子 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