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何锐同样有很大兴趣的国家还有苏联。
40年的真正和平中,苏联政府的情况就不是那么令苏联国内满意。此时的苏共高层已经决定在国内进行激烈改革。
斯大林在1956年去世。1955年,基洛夫因为健康问题不得不去修养。这就导致了苏联国内正确继任者的斗争全面激烈起来。斯大林刚去世,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托派发动了实质上的政变,枪毙了贝利亚,彻底赶走了莫洛托夫与朱可夫。这直接导致苏联内部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制度化稳定建设遭到了全面破坏。
苏联的文化继承自俄罗斯,俄罗斯文化又根植于蒙古传统。东罗马灭亡后,蒙古宫廷传统与拜占庭宫廷文化融合,改造了俄罗斯上层文化。
本就缺乏上层政治稳定概念的俄罗斯文化,在冰天雪地,随时会遭到“白灾”(雪灾)毁灭的自然环境中,斯大林的制度模式的确强化了苏联对抗灾害的能力。创造出伟大的成果。但对苏联来说,这个前所未有的文化高度却因为民用工业的天然劣势,始终无法突破。
低性价比的民用品,就没办法通过民用品盈利。即便苏联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的确让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持在很不错的水平上。可苏联一面要与东方的中国在生活水平上竞争,一面又受到西欧经济文化发展的竞争。拉动苏联经济的引擎就放在重工业上。
问题是中国与西欧的重工业发展水平在苏联之上,而苏联为了追求国家安全,花了不少力气再核武器制造与研发上。
对于俄罗斯文化来说,有了核武器,用来威胁别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苏联政治局在赫鲁晓夫时代认为,威胁中国会引发中国的反应,却认为中国的反应将是提升军事对抗。却没想到中国的反应会是直接中断了与苏联重工业方面的订单合作。
苏联政府当然知道,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民众并不相信中国要主动进攻苏联。如果中国真的打算进攻苏联,早就动手了。
所以苏联政府虽然试图将中国塑造成苏联的安全威胁,却始终做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尝试将中国构建成一个压制苏联对外扩大影响力的准敌国。
在这样的宣传下,苏联政府加大常规军事力量的建设。这种建设的确拉动了苏联的重工业发展,却也给自己背负上了巨大的包袱。
所以到了1984年,新的苏共总书记上台后,苏共内部已经形成了要改革的共识。
在过去40年中,苏共多次尝试学习中国,成效很差。所以苏共决定从欧美那边引进改革思路。
对内激烈改革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欧美都表示要坚定的支持苏联改革,苏共代表此次前来中国,是想获得中国的公开支持。
这个难度其实不大。新中国历届政府都为了维持地缘政治利益,与苏联之间维持着边境互不驻军的条约。所以苏共代表团很快就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切。
1985年6月,在确保了周围环境的安定后,苏共开始正是进行休克疗法。
从苏共改革开始,欧美的政府与媒体开始全面鼓吹苏联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