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路记者设法接触到某平台离职的算法工程师,对方匿名爆料:“给那些被标记为‘多平台接单’或‘偏好新平台’的骑手派发更长距离、更复杂路线、或者时间窗口更紧的订单,是写入风控模型里的常规策略,目的就是降低他们的配送效率和收入,迫使他们‘专心’。”
外媒bac推出深度报道:《车轮上的战争:华国外卖骑手与平台霸权的抗争》。
视频镜头聚焦一位名叫张红梅的女骑手。画面中,她疲惫地坐在电动车上,展示着手机里白天被每团以“超时”为由扣除200元的通知,声音沙哑:
“这个地址导航导错了,绕了路,我拼命赶还是晚了3分钟…200块,半天白干。”
到了晚上,她鼓起勇气尝试接了一单京西外卖,很快接到站长的电话:“张红梅!你是不是不想干了?再让我发现你接京西单,明天就别来报到了!”
最后,镜头特写她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捏着那份京西告知书,眼神从麻木变得有一丝光亮:“以前被罚钱,被威胁,只能认命,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
现在,京西告诉我,他们这样做,是犯法的。这纸…是希望吧?”这篇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被国际关爱组织官网在首页重点推荐。
bac的深度报道在外网发布后,国内网友很快从国际关爱组织官网的推荐链接里找到了原文,相关片段被搬运到微博、抖音等平台,评论区瞬间被愤怒与羞耻感淹没。
“看完整个人都在发抖,张红梅手上的老茧比我爸干了三十年农活的还厚,就因为导航错了三分钟,半天血汗钱说扣就扣?这事儿被外媒拍出去,人家会怎么看我们的劳动者处境?”
一条高赞评论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底下跟着两千多条“破防了”的回复。
有网友贴出外媒评论区的截图:“在华国的科技公司里,算法竟然成了压迫底层的工具?”
“骑手连选择接单平台的权利都没有,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自由?”
这些尖锐的质疑像针一样扎在网友心上,“平时总说我们的互联网行业多牛,结果背后是这样欺负人的操作被全世界围观,脸都被丢尽了!”
更多人把怒火对准平台的霸权逻辑:“最恶心的是,他们把压榨包装成‘规则’,把骑手的反抗说成‘违规’,张红梅接个别的平台的单就要被开除,这和旧社会的卖身契有什么区别?现在被外媒扒出来,全世界都知道某些平台是怎么用技术作恶的,我们自己护短都护不住!”
有网友翻出国际组织的报告,对比着说:“人家早就规定平台不得限制劳动者多渠道就业,我们倒好,用算法给骑手‘贴标签’、派远单,这套操作被写进外媒报道,简直是给行业蒙羞!”
还有人痛斥:“别再吹什么‘新经济奇迹’了,连最基本的劳动者权益都保障不了,再光鲜的数字都是遮羞布!”
评论区里,“丢人”“寒心”“必须严惩”成了高频词。有位网友的话被反复转发:“张红梅眼神里的那点光亮,不该只靠一张告知书支撑。什么时候这些平台不敢再这么无法无天,什么时候劳动者能挺直腰杆,才算真的不丢人。”
羞耻感之外,更多人开始呼吁:别让外媒的镜头,成为倒逼改变的唯一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