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君王诸侯教育好了,民众才会有好榜样,不会去干坏事,人与人之间,才能重新培养起信任感来。
为了巩固成果,扶苏在年初就在国库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给太学又加盖宫殿,新修阁馆。
扶苏告诫诸多博士们,“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定要让诸公子们明白,既然身居尊位,就不能白白享用民众交上来的赋税,做人该做的事情。”
“不要要求自己做什么圣人,也不要要求做什么贤能,先从做好一个人开始。”
刚即位的扶苏给自己的弟弟们教导这样的话,说真的,这些个弟弟们原本因为扶苏继位的事情还对他有些不服气,毕竟他说一套做一套。
但是孔鲋、唐秉、淳于越他们支持扶苏,他们反对嬴政的做法,对扶苏的主张认同的不能再认同。
这些老师们就对诸公子展开了循环教育,每天反反复复念叨,直到他们听进去这些话。
公子将闾知道长兄一直很想建立一番伟业,但是没想到他竟然也有幸成为了扶苏大计划之中的重要一员。
他对此感到荣幸之至,也想要出一份力。扶苏要他们好好做人,将闾不仅仅接受了,还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目标,他希望能够做到让民众满意。
至于胡亥,这位少年调皮的小孩,现在也被教育地规规矩矩,俨然历史上的公子扶苏一般。
淳于越循循善诱,让这个坏小子变成了谦谦君子,这件事一度成为太学里的经典教育成功事件,垂范诸生。
淳于越也对此非常得意,胡亥被教育成一个重情重义、仁慈爱民的王室公子。只要想到这个,他的面容上便不自觉得露出笑容。
按道理说,一个被教化成了顽固谦谦君子的胡亥,他应该对扶苏的作为比较反感。
造老子的反登基,这算什么孝顺,就这样的人还去教育别人。
好在灵活的淳于越事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面对胡亥的困惑和不解,他再三目光坚定地告诉胡亥,“外面那些都是谣言。”
“太上皇真的是禅让。”
“诏书上的字迹是太上皇亲自所写,不会有问题。”
为此,淳于越还特意让胡亥去看了诏书。
被教化成功的胡亥,看到了诏书,毫不犹豫地就相信了。
胡亥告诉淳于越说,“这么说,君父还是个慈父,陛下也还是我心中那个孝顺的大哥,带头垂范的大哥。”
淳于越眯着眼,连连点头。
胡亥为此还兴致冲冲,拿着诏书告诉自己的每个哥哥,“君父美德如此,当今陛下是再三为难才接受诏书的。不存在什么逼父退位。”
孔鲋望着胡亥,心中为他感到悲哀,傻小子,都被忽悠瘸了。
不管尚书台那些记述修史的家伙们可就高兴了,他们正愁这件历史大事没办法掩盖呢。有了公子胡亥这样一个真正贤德的老实人出来说话,他们自然狂喜,咔咔就把胡亥的言行都给记录了。
扶苏听说了这些事,那是对这个弟弟胡亥越发放心,甚至都开始犹豫,自己到底要不要让他离开咸阳去到封国。
没了他,自己在后宫可怎么活啊。
——
除了对公子加强教育,扶苏还继续贯彻落实自己的教育治国理念,对那些大秦秦吏们,也相应地加以教化。
但是因为扶苏不希望过分上什么德育课,他拒绝那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