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孙策押着俘虏王朗,顺利接收了故郡县。甫一落脚,便雷厉风行地开启战后重建工作。他们深知,人才是治理地方的关键,且有意打破旧有的门阀垄断,便特意在选拔官吏时,大力引入寒门人士。为此,他们张榜公告,详细说明选拔标准,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
消息一经传出,各地寒门子弟纷纷踊跃报名。考核当日,马超和孙策亲自监考,考核内容涵盖经史子集、民生政务、军事策略等诸多方面。面对众多寒门考生,他们耐心询问,仔细甄别。有个叫周兴的寒门士子,虽衣衫破旧,但对治理地方有着独到见解,提出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的建议,当场就赢得了马超和孙策的认可。最终,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寒门人士脱颖而出,进入地方管理体系。
紧接着,他们着手安抚民生。开仓放粮,赈济那些因战乱而食不果腹、无家可归的百姓;组织工匠修缮被战火损毁的房屋,规划重建集市,让故郡县逐渐恢复生机。整个过程虽有部分旧贵族暗中抵制,百姓也对新政有所疑虑,但在马超和孙策的强势推行下,一切顺利推进。
诸事完毕,大军在故郡县短暂休整。马超和孙策商议,留下部分部队维持治安,确保新政顺利实施。
之后,大军向阳羡郡进发。众人都觉得,王朗已被俘虏,阳羡郡群龙无首,肯定不会有像样的抵抗。将领们在营帐中轻松地谈论着战后的奖赏,士兵们则满心期待着早日凯旋,没有人预料到,阳羡郡等待他们的,却是徐州第三波援军,陈登的兵马。
按照惯例,大军浩浩荡荡抵达阳羡郡城外。眼前,高耸的郡城城墙斑驳,却仍彰显着往昔的辉煌。一切按部就班,将领们派出使者前往城下劝降,这般场景已历经多次,似乎毫无悬念,众人都料想对方会乖乖投降。
这段日子,马岱与魏延交往频繁。军中骑兵眼下尽归马岱统领,马超身为统帅,又念及客居此地的身份,并未执意将骑兵军权攥在手中,反倒有意历练自家兄弟马岱。而魏延此前从未指挥过骑兵,对此满怀热忱,一直潜心跟进学习。
依照行军作战的惯例,马超、孙策率领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抵达了阳羡郡城外。抬眼望去,那高耸的郡城威严矗立,厚重的城墙和坚固的城门,无不张扬着它往昔的辉煌。城墙上旗帜烈烈作响,在风中肆意舞动,似乎在向众人展示着这座城的底蕴与坚守。
像往常一样,劝降的环节必不可少。马岱和魏延领命前往阵前,二人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来到城下。马岱身姿矫健,控马的动作娴熟自如,不愧是统领骑兵的将领;魏延则神情坚毅,目光如炬,紧紧盯着眼前的城门。他们扯着嗓子,高声呼喊,要求城中守军速速出城投降,声音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城楼上出现的主将竟然是陈登。陈登面色冷峻,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绝,他扫视了一眼城下的马岱和魏延,毫不犹豫地转身,对着身旁的士兵大声吩咐:“放箭!”刹那间,原本安静的城墙上瞬间沸腾起来,士兵们迅速张弓搭箭,密密麻麻的箭雨如蝗虫般朝着城下倾泻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