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名义上还掌管蕃兵,蕃兵是地方贵族的私人组建的武装,其虽然忠于地方贵族,但必须接受枢密院的监督,州官府会派遣监督官员,定期汇报各蕃兵军队情况。而且州府若有征召,地方贵族有义务领蕃兵响应。
原征召兵现为衙军,属于兵部,内可与卫军共守靖土,外可征战四方开疆拓土。主要分有衙兵与义兵两种。
衙兵大都在郡级或县级行政单位中服役,实行屯田制和军户制,最早是靖文君为了安置投奔靖州的外来人口和龙口而设。按驻守地区的安全和生产程度实行八分耕种二分卫戎或七分耕种三分卫戎的模式。平时自给自足,维持地方稳定。每个军户家庭需保证一人或一龙可随时服役,另有一人或一龙可充当随行辅兵民夫。军械由个人和官府共同负担,一般兵员负责兵器,官府发放甲胄。但均由个人养护,缺失损坏自行补足。
按照出土的靖州律法,历史学家们得知编户中凡人类成年男性与龙族成年雄性甚至特殊时期非孕期雌性都有终身服役的义务。在服役期中,如无征战,则各地郡兵要轮流到州府服役一到两年,称为“府役”或“京役”,由枢密院或兵部分配。其他年每年还要在所在地方军营服役一到两个月,称为“地役”。除此之外这些郡兵还要轮流到边关戍戎,每次两周,称为“边役”,但距离边境较远的地方士兵可以通过交钱免除此役,银两多少由所在地与服役地距离决定。
除此“三役”之外,如有征兆,由兵部下发兵符,指派将领领导。战时或有少量军饷,战利品和奖赏也归士兵私有,且征战时士兵所属家庭免税。累计的军功也可以用于提升爵位或换取赏赐,战后仍回原籍。
这一制度虽然提高了当时西靖的国力,但后世史学家对于这一制度的态度一直颇有争议。不过仇贵平考证发现西靖虽然法定服役时间长,但一般经过几轮京役后就士兵会被州府默认转为预备役,不会再召去服府役,摊派的地役和边役也会越来越少甚至免除。在有征召时州府一般也都是先征召更年轻的士兵。
义兵并不是正式的士兵,主要由非编户组成,有时囚犯或流民这样地位底下者也会被强征入其中。一般为人类七户出一兵,龙族五户出一兵,军械自备,平时不脱产,农闲时演习训练,通常在现有的官军兵与募兵不足时作补充之用,但同样可论战功升迁,甚至可以凭借战功脱离非编户这一行列。
除改革旧军制外古佛斯和威子攸还新创了两个军队——天圣军和八大营。其中天圣军前身是靖始君与靖高公起兵前的哈雷克部亲卫队,都是富户贵胄。在北海内战中随始君和高公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靖州府建立后,哈雷克亲卫队吸收将士遗孤与功勋子弟对其进行扩编,并重新分配军田;文君明公时期改称元从军,专职拱卫首府和负责仪仗。而古佛斯和威子攸将其继续扩编为天圣军,并划入枢密院治下。
营兵是完全在实战中诞生的产物,古佛斯和威子攸之前的靖州军制思想还是挪威的思想内核,即海陆空三方互不统属,战争往往也不得不分别进行。古佛斯和威子攸发现了这种制度在当时通讯条件下的弊端。为了反攻冰岛古佛斯和威子攸重新训练了四支军队——四支军队各有所长但同时涉猎海陆空三方。
海陆空同时行动将战场真正立体化,这要求兵员与将领极高的素质,因此这四支军队的兵员与将领均从全国各地的精锐中抽取,外加招募或雇佣外籍精锐士兵。战后威子攸和古佛斯并未将其解散,而是让他们在州府周边驻营,并逐渐将其拆解扩充为八大营,也称京营、中央军,隶属于兵部。
关于八大营的分工有太多史实记载,没什么争议。分别是宁海营,泛海营两个海军营。其中宁海营为海军主力,也称靖州中央水师。泛海营则为以海龙为主的特别突击部队。
武云营,神机营是两个空军营。其中武云营为主力军;神机营为空中特种部队。
铁血营,骠骑营,千夫营和武威营四个营为陆军营。其中铁血营为火器部队,骠骑营为精锐轻骑部队,武威营为主力,千夫营为重骑兵。
八大营平时除独立训练外也会进行协同演习。一旦投入实战各营间可灵活融合,快速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
作为国家精锐营兵的装备自然也是最好的,因此营兵兵员多为富户——士兵不仅需要按要求自备部分武器装备,而且没有军饷。但其家室不仅减税,还时常发放有粮食,布匹,棉花,木炭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