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做到这一步,和其身为丞相,并且中书省权力太大,有很大的关系。
陛下做出这样的决断,再正常不过!”
一片的沉默当中,刘伯温开了口,打破了平静,说出这话来。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他不可能不说话。
哪怕知道,在此时开口,很有可能会惹得上位不高兴,他也必须要说上两句。
中书省和丞相权力确实是大,毕竟更之前时,是三省分立的。
结果到了元朝那里,把尚书,门下两省都给废了,只弄了一个中书省。
等于说是将三省的权,都给汇集到了中书省。
那中书省的权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确实不利于皇权。
当上宰相的人,也的确容易通过中书省揽权。
但是,还有一点其实他并没有说。
中书省的宰相,权力如此之大,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元朝那边在制度上面胡改,得不到精髓,过于粗放。
很多事只图简单。
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则是制度上面的不健全。
准确的来讲,是科举被停了,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影响。
没有了科举这个选官的渠道,可官员却是不能缺少的,还是要任命。
那么如今任命官员,都有哪些渠道?
除了上位所创办的太学,让太学生为官,以及蒽荫官之外,最重重要的是举荐。
举荐为官,在任命的官员总人数里,有着特别大的比重。
超过一半了都。
科举为官,虽然有着一定的操作空间。
哪怕宋朝开始,彻底将殿试制度化,科举上来的官,统称为天子门生。
可是,在这科考当中,依然也避免不了相应的拉关系等等事情。
但是,相对于举荐而言,那已经不知道是高明了多少。
毕竟通过科举来考上的官员,大部分人就算是心里面不认同自己是天子门生。
不感恩天子。
但同时,也不会认同和感恩其余人,认为自己能做官和别人有关。
因为他们是真的凭自己的本事,当上了官。
可举荐上来的官员,天然就会对举荐他的人,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情绪。
因为,他能当官是真的靠人举荐。
彼此之间更容易抱团,形成一个个的派别。
这其实更加不利于朝廷的统治。
这其实也是科举,取代举荐的一重要作用和原因。
而在举荐官员之时,谁的权力最大?
自然而然便是丞相。
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官员的举荐权力都在丞相手里。
那些被任用的官员,承的是谁的情?
自然是丞相的恩情。
如此,很容易就会培养出众多的党羽来。
这也是李善长门生故吏遍天下,手中力量极强,敢和皇帝进行叫板的一大重要原因。
同时,也是胡惟庸当上丞相之后,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有了这般大的力量。
哪怕是想要造反,都能调集这么多人,来帮助他做这事儿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他知道,上位对于这科举制,一直都有着不满。
觉得科举考试上来的人是废物。
这点,他并不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