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脸上激昂的神色微微一僵。
诸葛亮目光转向另一侧,落在年轻却目光沉静的姜维身上。
“伯约,你久在关中,与邓艾数度交锋,深知其用兵习性。”
“此番西路重任,非你莫属。”
“汝可能当之?”
姜维尚未答话,长史费祎微微蹙眉,出言道:
“丞相,伯约虽智略不凡,然终究年轻,资历尚浅。”
“统三万大军独当一面,面对邓艾这等老练之敌,是否……”
他话语未尽,但担忧之意显而易见。
姜维闻言,从容起身,先对费祎一揖。
随即面向诸葛亮,声音坚定而沉着:
“丞相,文伟公所虑甚是。”
“然维与邓艾交手数次,深知其虚实。”
“去岁洮西之战,彼为我所破,损兵折将,至今元气未复。”
“维愿立军令状,必不使邓艾一兵一卒东援汉中!”
“若违此誓,甘当军法!”
诸葛亮羽扇轻摇,脸上露出欣慰之色,朗声道:
“好!要的便是伯约此等胆略与担当!”
随即正色道,“姜维听令!”
“末将在!”
“即拜你为征西将军,总督西路三万兵马。”
“出狄道,进击沓中,务必拖住邓艾主力!”
“末将领命!必不负丞相重托!”
姜维单膝跪地,声音铿锵。
帐中众将纷纷向姜维道贺。
唯有魏延,虽亦随着众人拱手,面色却沉静如水。
他退回座位,目光低垂,心中波澜暗涌:
“姜伯约……黄口小儿,不过仗着丞相弟子之名,竟得此重任!”
“我魏文长随陛下开疆拓土时,他还在天水牧马!”
“丞相……终究是亲疏有别。”
“有意偏袒自家门生,压我这等老臣之功!”
一股难以言说的愤懑与失落,在他胸中郁结,如同阴云悄然汇聚。
“中路之师,当如长缨系鼎。”
丞相指尖轻叩桥头要塞,“须得前援西路伯约,后护东路粮道。”
“然此地山险水急,纵有奇功亦难显赫……”
帐下诸将默然。
魏延犹自抚剑蹙眉,张苞关兴相顾无言。
正如诸葛亮所言,
中路军是三路伐魏军中最特殊的存在。
他既没有西路军的功高,又比东路军打起来艰辛。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大家都不太愿意去做。
这时,忽见一名青衫文士执笏出列,玉磬声清越:
“雍州刺史陆逊,愿绾此中军帅印。”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陆逊虽是降将,但凭借其原来在吴国中的势力,以及在关中立下的赫赫战功。
其军事地位,在齐汉中已经超然。
他竟然愿意接下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差事,着实令人感到意外。
但只有陆逊清楚,
一场军事行动,必须有人去做绿叶。
诸葛亮身为首相,刘备居然会把他派到前线,亲自操舵伐魏一事。
而太子刘禅,则负责监国督战。
这一切的背后,还有老首相李翊兜底。
总之,这场战役的主角不是自己。
但陆逊会来事儿,他知道自己该在这里面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孔明眸中星河骤亮:
“伯言,汝当真愿为此事乎?”
“……丞相。”
陆逊躬身如青松映雪,“用兵之道,岂在争功?”
“昔周郎赤壁鏖兵,程普老将军甘为侧翼。”
“今逊请效前人之德,愿为大军砥柱。”
羽扇定在半空,烛火映着诸葛亮微湿的眼角:
“有伯言坐镇中路,亮可安心矣!”
当即亲授虎符,又命军需官呈上西域舆图。
“今着尔等速往龟兹、疏勒购良驹三千,另向匈奴左贤王易马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