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如此大开城门,司马懿不会借此相攻么?”
徐晃站在城头,看着这些仓皇逃难之军。
“呵呵,他不会!”
曹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昂首抚髯,胸有成竹。
他知道,司马懿虽智计绝顶,又野心勃勃,关键又如此隐忍,多年不露片点痕迹,说明他是个极度稳健之人。
一个如此稳健之人,绝不会在此时冒险。
而此时,司马懿却并不在此处,他还在从许都归来的路上。
郭淮则被帐外骚动的军卒紧急唤起,披甲而出营观望,正见城南胡民如溃堤之水般涌出。
夜色中,人流裹挟着行囊与哭喊声,朝着冰障处逃来。
他立刻命全军警戒,以备应战。
现在,要趁攻城吗?
当然不是。
诚然,破此坚城、诛除曹操,本是他与司马懿共定的战略之要。
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那就是坚守冰障,不让一个人从城中逃脱。
这件事,比杀死曹操本身还要重要。
这也是司马懿建此冰障的目的,更是司马懿临行前,对他的万般嘱咐。
那么,面对汹涌而来的羌胡逃难之民,就不该仓促攻城。
他心中暗忖:焉知此中有无曹操暗藏的突围伏兵?安知这奔逃乱象里,没有曹操安插的传信细作?
谁又能料定,这城门大开、胡民奔逃之景,不是曹操故意设下的诱敌攻城之局?
实际上,冰城之中,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你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郭淮越想越觉心惊:曹操素来善用虚实之术,今日这般逃难,怕是步步都藏着阴谋和算计。
“弓箭手全员登隘,见奔逃之民,格杀勿论!”
郭淮下了军令。
不多时,胡民拥近,见前方横亘着一道高大冰障,陡峭光滑,根本无法逾越,满心希望瞬间被浇了大半。
其中几个会说汉语的胡民,急忙挤出人群,朝着冰障后方高声呼喊:“我等皆是逃难的胡商,无半分歹意,恳请司马公开恩收留!”
呼喊声在旷野中回荡,却迟迟没有半点回应。
正当胡民们面面相觑、心生不安时,冰障后方突然弓弦齐鸣。
密密麻麻的箭矢如飞蝗般破空而来,带着尖锐的呼啸声,直扑人群!
逃难的胡民皆大惊失色,哪还有半分章法?
老弱妇孺哭喊着四处躲闪,青壮年则慌忙举起行囊、木板遮挡,可箭矢又快又密,根本挡不住。
箭雨如骤雨般不停倾泻,躲闪不及的胡民纷纷中箭倒地,惨叫声、哭嚎声此起彼伏。
有的孩童被箭射中,父母扑上去相拥而泣,转眼也被箭矢穿透;
有的胡商还未来得及举起斗笠当盾牌,便被数支箭矢钉在冰障下;
地面很快被鲜血染红,横七竖八地躺着死伤的胡民,无论男女老幼,皆在这场突袭中难逃厄运。
冰障之下,横尸无计,瞬间变成了一片血泊之地。
有后方胡民幸存者见事不妙,立刻转头,欲往冰城回奔。
然而,待复至冰城之时,城门早已关紧。
这时候,他们也顾不得曹操会不会屠戮了,于城下高喊:“请曹公放我等入城……”
徐晃却站在城头,双指冷然一点:“汝等既弃城而去,何有脸面复归?”
胡民跪求:“我等知错……”
徐晃对部下朗声下令:“恐有奸细混入其中,赚我城池,敢不离城者,杀无赦!”
随后,弓弩手在城墙上做好准备。
城下幸存的胡民彻底绝望了。
两面冰墙,相距二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