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落下,罗隐重新诵读了一遍刘继隆刚才的言论,而他身后的另外几名起居郎则是快速记下。
能做起居郎的,记忆力自然不用多说,经罗隐提醒一次,他们便已经全部记下了。
刘继隆满意颔首,同时翻身下马,来到辎重车旁将遮雨所用的油纸掀开,但见里面放着一袋袋粮食。
汉军挽马车,通常配备双挽马,并且拥有两轮、四轮、六轮、八轮等适应各种地形的马车。
平原平坦,那就用六轮和八轮马车,稍微崎岖的丘陵地区就用四轮马车,而道路崎岖的则是选用两轮马车。
不出意外,这些马车在前往骆谷关后,都将更换为两轮,直到进入绵州,才能更换为六轮和八轮。
刘继隆用竹竿捅入粮袋,其中带出的粮食,基本都是夏季才收获的粮食,质量很好。
他连着抽查了十几辆车,直到确认没有问题后,这看向罗隐下令:“传令,车队出发,沿途不得短缺民夫口粮。”
“是!”罗隐恭敬应下,心头不免动容。
他这些年走南闯北,倒也去过不少地方,却从未见到如汉军这般体恤百姓的军队。
起身过后,罗隐便与远远跟随他们的将领招手,不多时一名负责率军护卫辎重南下的都尉便出现在了罗隐面前。
罗隐按照刘继隆所说军令交代此人,并开出军碟,交给刘继隆盖印后递给他。
这名都尉得到军碟后,当即率领四千五百马步兵护卫着这两万民夫与一万辆辎重车南下。
这已经是进入八月来,关中往三川南下的第四批辎重车队了,光是派往南方的马步兵便达到了一万八千人。
这还没完,刘继隆带着罗隐他们回到汉王府后,又接着开始继续调集兵马,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调后方操训的精骑南下三川。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罗隐吩咐道:“传令,以骁骑都尉王建、高淮二人各自节制本部精骑南下,驻扎成都,悉听都督张武调遣。”
“遵令。”罗隐不假思索应下,接着看向刘继隆,恭敬询问道:
“殿下,我军如今有精骑二万七千余,为何只调九千南下?”
刘继隆看得出罗隐只是好奇,便不免解释道:“此精骑与先前南下的马步兵,皆是用于迅速占领黎、戎二州,以免南蛮侵占失地。”
“原来如此……”罗隐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随后便见刘继隆对他们摆手。
“正午了,汝等各自去大庖厨吃饭吧,别累坏了身子。”
“是……”
众起居郎拱手作揖,但还是留下了一人来记录刘继隆言行举止。
刘继隆并不在意他们对自己的记录,毕竟他也觉得历史应该正确记载下去。
况且此刻记载的历史,也很难说能否真实传到后世。
这般想着,刘继隆便沉下心来处理政务,不多时等到了先行前去吃饭的起居郎返回换班。
他们为刘继隆带来了食盒,而这是刘继隆交代的,没有人敢不遵循。
于他而言,干涩无味的军粮都没少吃,大庖厨的饭食又有什么不能吃的。
曾经在山丹时,他忍了几个月才吃到了一口煽猪的猪肉。
如今每日肉菜不缺,他自然觉得怎么吃都行。
在没有宴请的局面下,怎么吃都不可能比曾经更差,况且他也不太支持大鱼大肉。
他带来的不少习惯中,不浪费粮食应该是刻在他骨子里的习惯了。
所谓上行下效,刘继隆吃食如此“节俭”,官员们哪怕再不情愿,也得跟着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