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友岱当时听得一脸懵逼,只觉得这些人是在诓骗他。
虽他也听闻过南京一带海上走私现象严重,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人居然会主动找上门来。
因此,他当时十分警惕,眼神中满是怀疑,还以为这些人是想要给他设局,企图陷害他。
然而,后来通过一番深入的交流,梁友岱才渐渐明白,这些人居然是真心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朝廷之前在南方收税的手段实在是太狠了。
那些抗税的人,基本上都被抄家灭族,浙江一带因为抗税而死的人就超过了八千多人。
虽然那个时候朝廷还没有明确提及要对海上走私行为下手,但这些人心里清楚,按照朝廷目前的事态,不久之后必然会再次对海上的事务采取行动。
他们为了保全家族的性命和财产,最终决定向朝廷投诚,上交一半的家产以求平安。
不过,这件事情他们也知道事关重大,一旦走漏风声,不仅会威胁到他们自身的安全,还会牵连到当地其他的勋贵和海商。
一不心就会被斩草除根,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所以他们四处打听,想找一位靠谱的北方官员帮忙牵线搭桥,以便能促成此事。
一番寻找之下,他们就找到了梁友岱,因为梁友岱是北方人,而且刚正不阿,还是内阁首辅薛国观的门人,而薛国观又是帝党核心人物,他们觉得找他准没错。
于是便找到了梁友岱,然后跟他了这些想法,想让他直接将此事禀报给内阁首辅薛国观,然后再由薛国观禀告给陛下。
当时梁友岱听到这话,还有些纳闷,便皱着眉头问道:
“你们为什么不直接将这件事情禀报给当地的锦衣卫呢?毕竟锦衣卫可是陛下的家臣,处理这种事不是更直接吗?”
然而听到这话,那些海商和勋贵们顿时大倒苦水,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相信南京当地的锦衣卫。
因为南京当地的锦衣卫大多都是世袭的,他们早已和当地的勋贵以及官员勾结在一起,关系盘根错节,就像一张巨大而又复杂的关系网。
要是把这件事禀报给南京当地的锦衣卫的话,恐怕不到明天,他们所有人都会被报复致死,连个全尸都留不下。
梁友岱听到这话,当下也明白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虽然朝廷目前还没有开放海禁的打算,但他心里清楚,之前朝廷好不容易改革了几千年来的税收制度,这一系列的举措表明朝廷有着革新图强的决心,想必解除海禁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而想要真正解除海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走私的勋贵和商人们。否则,即便开放了海禁,也会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而乱象丛生。
因此他二话不,当下就铺开纸笔,写了一封密信。
写完后,他将密信交给一个可靠的亲信,让其快马加鞭地转交给了内阁首辅薛国观。
薛国观接到密信之后,心中也是大喜。
他身处于高位,自然能察觉到常人察觉不到的东西。
他知道不久之后,朝廷一定会解除海禁,毕竟海外的粮食是真的便宜,而且量大,无论朝廷要多少都可以搞到。
只要解除了海禁,朝廷就可以从海外购买更多的粮食,用来缓解大明境内日益严重的饥荒。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海外贸易赚取大量的钱财,为国家增加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