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自己这个手段惊人的太子一番经营之下,局势竟然真的奇迹般地扭转了!
北方最大的威胁建奴遭受重创,流寇之乱也被彻底解决,大明突然就这么转危为安了。
同样的,现在南巡不再是为了“逃跑”,而是为了“安抚”和“宣威”,这其中的意义和心境,与当年那个屈辱的“迁都”计划,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如何不让他心生无限感慨?
就在崇祯心潮澎湃,陷入往事与现实的交织沉思时,朱慈烺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便再次开口抛出了另一个重磅消息:
“另外,关于南巡的具体事宜,儿臣也仔细考虑过。”
“此次南巡不止要解决开海一事,还要整顿南方军政、漕运、吏治等诸多要务,千头万绪,非比寻常。”
“儿臣担心父皇一人操劳,亦恐南方某些势力阳奉阴违,因此这次南巡不如由儿臣陪同父皇一起前往。”
崇祯听到这话,瞬间就清醒了过来!
好家伙!
原来要南巡的不止是他这个皇帝,还要个太子啊!
他就知道朱慈烺没憋什么好屁!
但下一秒崇祯又不在乎了。
因为他突然觉得带上朱慈烺去南巡也是一件好事儿,到时候不论什么事情都丢给他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岂不美哉?
想到这里,崇祯这才道:
“此事也不是不行,但是你我父子二人同时离京,若是京城这边出了什么变故,该如何是好?”
朱慈烺似乎早就料到崇祯会有此一问,他不仅没有担忧,反而咧嘴一笑,然后不慌不忙地道:
“父皇所虑,儿臣岂能不知?”
着他稍稍前倾身体,压低了些声音道:
“儿臣以为,可令三弟慈炯在此期间留守京师,代行监国之职。”
朱慈炯,朱慈烺的三弟,与他一母同胞,皆为周皇后所出,在崇祯十四年已被封为定王。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他还有一个更为后世人所熟知的、充满悲情与传奇色采的名字。
那便是朱三太子!
不过当然,伴随着大明的历史被改变,这种事情也不会再发生了。
而且在朱慈烺看来,这个安排可谓是最佳选择。
朱慈炯年纪虽,尚不足十三岁,但让他监国本也不需要他处理什么复杂的军国大事,具体事务自有内阁和六部官员操持。
他只需要作为皇室代表象征性地坐镇京城,稳定人心即可。
这也是朱慈烺想了一天想出来最好的办法!
毕竟这个弟弟和他血缘最近,身份足够尊贵,又年幼稚嫩,不会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然而朱慈烺这个自以为周全的安排听在崇祯皇帝耳中,却如同点燃了一个火药桶。
只见崇祯的脸色骤然一变,刚才的感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和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