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之前屈突通就已经向李善道提出过这个建议。
就在李善道对外散播说,喜爱虞世南、于士澄才华时,屈突通就提了这个建议,愿修书招之。
却当时有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即信使不好找。
李善道手底下,多平民出身,与隋之故大臣都不相识,贸然遣之,不易取信。——当然也有名族出身的,如卢承道、薛收、于志宁等等就是,可他们在投李善道之前,要么只是出仕於隋的郡县地方,职位不高,要么就没有出仕,因此卢承道、薛收、于志宁等也不适合做信使。
听了屈突通此话,李善道心头一动,已猜出了他为何此际再又提出这个建议,知他必是有了合适的信使人选,甚至他的这个人选,李善道也猜出来是谁了,便摸了摸短髭,笑道:“屈突公,招揽的书信好写,送信此差可是凶险的差事啊!稍有差池,便是性命不保。公能放心?”
一如李善道所料,屈突通果是已找到了合适的信使人选,亦如李善道所料,这个信使的人选不是旁人,正是他的儿子屈突寿。屈突通坦然说道:“信使此差,固有风险,然为王事,为人臣理当效忠,焉可因为风险,就畏之避之?此非人臣之道也!臣斗胆,敢禀大王,臣子屈突寿,尽管年轻,稍有机谋,并其为臣之子,若用他为信使,足以取信,当可胜任。”
“你放心,屈突公,我可不太放心啊!倘使有事,致贵公子遇险,可该如何是好?”
屈突通慨然说道:“退一步说,即便遇险,忠之一字,也是人臣本分,臣与犬子皆无怨言。”
如果真的屈突寿遇险,只怕没有怨言的只会是屈突通,屈突寿怎么可能会没有怨言?不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下来,李善道对屈突通的为人早是十分了解。为了他“忠臣”的人设,他真的是可以妻、子都不顾的。——对妻、子来说,这当然不好,可对主君来说,无疑足够忠。
李善道默然片刻,握住屈突通的手,用力地晃了几晃,顾盼左右诸臣,叹道:“世如屈突公忠义者,实属难得。我岂能辜负公之忠心?便依公所言,遣屈突寿为使,望他不负使命,亦望天佑其平安。屈突公,信使你已选定,这招揽的对象,你是不是也选好了?”
屈突通由着李善道握着他的手,愈加恭谨的态度,应道:“敢禀大王,臣思之再三,以为此番招揽,当以虞世南为首选。一则,虞世南现居官起居舍人,属内史省,其掌机要,深知宇文化及内外情势;二则,其才学出众,名望颇高;三则,因杀兄之仇,他必怨恨宇文化及!”
“杀兄之仇”也者,指的即宇文化及弑君之后,将虞世基在内的一批隋廷贵臣也都杀了。如前所述,虞世基是虞世南的兄长,不必多说。虞世基被杀前,虞世南多方营救无果,乃至他请求代虞世基死,但没被宇文化及准许。有此杀兄之仇,虞世南对宇文化及肯定怨恨。
李善道松开屈突通的手,负手踱了几步,点头说道:“虞世南,确是个好选择!我亦爱其才华,若能得之,得些宇文化及的情报,不过小益,将有大益於助我拾遗补缺!屈突公,此事便交由你全权办理,事关贵公子安危,你可务必谨慎周密,不可大意轻忽。”
屈突通下拜领命。
……
城西、城北、城东三面,宇文化及部今日的进攻,城东最先结束,随之是城北,城西一直攻到傍晚,这才撤兵。城西诸营,以王薄营的损失最大,虽然得了赵君德的支援,仍伤亡惨重。
战后计点折损,王薄营伤亡了四五百部曲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