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六十年代中期。
其指的是没有固定编制,经基层政府批准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受乡镇卫生院管辖和指导。
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
在那个年代,国家贫穷,医疗建设落后,专科医生紧缺。
贫穷落后的年代,生病的人也尤多,一时之间又培养不出专业的大夫,这些经过培训略懂医疗的赤脚医生就应运而生。
赤脚医生医术有限,病理知识较低,大病重病治不了,只能应对一些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
虽说只是小病,但能解决问题,也是极大的方便了基层群众。
尤其是从时间,交通,费用这几点上,赤脚医生带来的便利性是大医院远远比不上的。
因此,赤脚医生在基层相当受群众尊重。
但乡村条件与城市差别巨大,在乡村行医尤为艰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首先赤脚医生并没有固定的薪资,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队的一些补贴,又或者直接用工分计算。
简单的收入,并不能解决赤脚医生们的生活问题,所以,白天还得赤着脚在田间地头劳作,到了晚上才能给群众治病,又或者挑灯自学医学知识。
在方别穿越前那个年代,赤脚医生已经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但他们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这个名字......”钱委员目露思索,最后拍案道:“贴切!当年在速去,咱们得卫生员不就是背着药箱,打着赤脚跑遍山沟沟。”
手稿已经交给钱委员,接下来的事情就用不着方别操心了。
无论是负责审稿的小组,还是刊印的印刷厂,钱委员早就已经安排好了。
用不了多久,《赤脚医生手册》这本书就将面世。
比起上一世,提早了许多年,能起到的作用也将更大。
钱委员给方别不止一次的强调了要给他请功。
方别对此并没太过于激动,这本书真正给方别带来的远远不是来自官方层面的功劳,而是源自于那数亿基层群众的感激。
并没有在部里久待,方别开着车回到了医院。
到了诊室,只有乐瑾一人。
“姐夫,事办完了?这么快就回来了?”
“嗯,办完了,在那边没别的事,就回来了。”方别点点头,“周守诚和郑敏还没回来么?”
“还没呢,第一次见家长,还不得多聊上几句啊。”乐瑾说着给方别泡了一杯茶。
“正好我手上的工作也忙完了,他们要是下午回不来,咱们也能应付的过来。”方别吹了吹飘在水面的茶叶,浅浅喝上一口。
这些天方别忙着赤脚医生手册这本书,虽然也在上班,但接诊的患者并不多,都是些乐瑾他们处理不了的患者。
乐瑾也看过几次方别的笔记本,语气有些惊讶:“姐夫,你这速度真是没得说,我还以为那种级别的教材起码得筹备个一两年。”
方别笑着摇头,虽然他做了许多改动,但原本就有雏形,再怎么说也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现在的情况,可等不起一两年,现在基层一个公社未必都能有个大夫,早一天推广,就能多救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