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件事的明面上是由大维齐尔主导,就算等停战以后,国内贵族和统治阶级为此感到不满,背锅的也还是大维齐尔本人。
有一句怎么说的,苏丹是不可能做错的,一定是底下的人擅自决定的,才会导致国家变成这样。
不论如何,在得到苏丹的首肯后,康斯坦丁尼耶迅速组建了一支使团,使团没有傻乎乎的大摇大摆到摩尔达维亚去,而是乘船穿过黑海,抵达克里米亚。
奥斯曼人本来是有当着波立联邦的面和夏朝议和的想法的,不过他们随后转念一想,有外人在场,极有可能夏军有意议和,但碍于旁人在场,为了避免伤害两国情谊,只能无奈拒绝。
所以,他们还是决定暗地里和夏朝议和了。
使团从康斯坦丁尼耶的港口出发,乘船横穿黑海,走了一个多星期以后才终于驶入敖德萨湾,被夏军的巡防战船拦截——这些巡防战船都是从土军手中缴获来的,虽然夏军看不上眼,但是他们在黑海没有海上力量,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还是将其组成海防队,用于巡逻海面,防止土军渡海登陆。
在使团的船只被巡防战船拦截下来后,为首的大使直接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声称他们的目的是要与夏朝议和,在听了对方的来意后,巡防战船不敢怠慢,一边将他们送往附近的卡法城,一边先一步派人向还留守在此的副将张普汇报。
张普同样不敢怠慢,他派出信使快马加鞭前往前线傅兴华的军中,向后者进行汇报,这一来一回,等信使得到回信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星期以后了。
傅兴华对奥斯曼帝国会主动求和的举动并不意外,虽然他不太愿意现在与奥斯曼人议和,但还是同意接见奥斯曼使团,他先派信使回来汇报,自己则是带着卫队后面出发,准备回到卡法城亲自与使团交谈。
等使团见到傅兴华的时候,距离他们从康斯坦丁尼耶出发到现在已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使团向傅兴华列出了他们求和的条件,表示愿意放弃在克里米亚的势力,承认克里米亚汗国对夏朝的归属,并且割让伊拉克地区,放弃摩尔达维亚公国,令其成为夏朝的附庸国,赔偿总计一千万阿克切的战争赔款,双方就此进入长达十年的停战期。
傅兴华虽然不清楚沐天波在南边的战况进展如何,但通过他们放弃克里米亚和摩尔达维亚的举动,多少能够猜出友军在伊拉克的战事颇有进展。
这要是同意了奥斯曼人的条件,除了那一千万阿克切的战争赔款之外,他们还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就这点条件,就想让他们撤军?
不可能!
因此,傅兴华直接拒绝了奥斯曼帝国的条件,向他们表示他们的诚意不足,这场战争还会继续下去,直到奥斯曼帝国彻底被打服为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