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素来洞察人心,又疼爱女儿,自然能从黛玉平淡的言辞中听出深意,因此也不是很喜欢宝玉这般性子。
何况,贾母对宝玉的偏疼有些出格,林如海觉得还是不要参与进去才更好。
自从上次为探春的婚事指点迷津后,贾政又一次递了帖子给林如海。
林如海看到帖子,心中不免有些无奈。他生怕贾政又是来说宝玉的事儿,毕竟上次自己已经委婉地表达了不愿介入的态度。林如海甚至暗下决定,要是贾政这次还来说宝玉的事儿,自己一定要找个机会,将话说得更清楚明白些。
然而,当贾政带着一个人走进书房时,林如海却有些意外。贾政不是一个人来的,带着他的孙子,贾兰。
贾政拱手行礼后,指着身旁的贾兰,带着几分期盼地说道:“今日冒昧登门,实是为了兰儿的求学之事。”
林如海目光落在贾兰身上,见他小小年纪,眉宇间却带着几分沉静与坚毅,心中暗自赞许。
贾政见林如海没有不满,便将贾兰想去云涛书院念书的想法说了出来:“这孩子渐渐大了,家里请的先生都不是太好,他就主动提出想去京郊的云涛书院。“
“只是妹夫你是知道的,那云涛书院入学门槛极高,非寻常子弟能入。愚兄思来想去,才带着兰儿,想请你帮个忙。”
林如海听了,温和地开口:“兰哥儿既然想去云涛书院,那便考你几个四书的问题吧。”
“姑老爷请问。”贾兰小大人似的。
“兰哥儿,你觉得《大学》里那句‘物格而后知至’,在你日常读书学习,或是与人相处、处理家务时,有没有什么体会?”林如海见贾兰一点儿也不胆怯,倒是更欣赏几分。
贾兰沉思片刻,恭敬地回答道:“回禀姑老爷,学生以为,‘物格而后知至’这句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处处体现着它的道理。”
“就拿读书来说吧。我们读一本书,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翻过,那便只是看到了文字的皮毛。要真正做到‘物格’,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书中的字句,推敲作者的用意,甚至去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其中的典故。只有这样深入地去探究,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精髓,达到‘知至’的境界,让书本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智慧。”
“即便是处理一些日常琐事,比如家中的账目,或是准备一场宴席,也需要‘格物’的精神。要弄清楚每一笔开销的去向,每一道菜的食材和做法,不能马虎了事。只有对这些细枝末节都了然于胸,才能把事情办得妥当,避免出现疏漏。所以,学生以为,‘物格而后知至’,就是教导我们要凡事用心,深入探究,才能明辨是非,增长智慧。”
“你是个好孩子,”林如海赞许道,“云涛书院确实是个求学的好地方。我只能帮你递个话,推荐你去参加考试。但考不考得上,还得看你自己的本事。”
贾兰听闻姑老爷答应帮忙,心中大喜,立刻恭敬地行礼,朗声谢过:“贾兰多谢姑老爷!贾兰一定用心读书,争取考上云涛书院,不辜负姑老爷的期望!”
黛玉带着嘉悦回家看父亲,从林如海口中听了这事儿,倒是笑道:“可见溺爱太过,是很不好。”
父女都知道黛玉说的是谁,相视一笑。
林如海关心起黛玉她们女学的事儿,黛玉便绘声绘色的讲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