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离王朝三年一次科举,参加的儒生多逾万人,若能摘得状元桂冠,无疑是朝廷亲自盖章的学霸证明。
他们虽然也得了进士,但谁又不想更进一步,摘得状元郎的头衔。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神都春色呢?
但众人耐着性子等了半晌,却始终不见大太监念出下文。
有学子心中疑惑,终于按捺不住,抬头瞥了一眼。
只见那位相伴在皇帝左右多年的大太监,此刻显得有些吃惊和踟蹰。
因为,这状元郎,竟是圈了两个名字。
其一,便是先前得到皇帝赞许的李策之。
第二个,则是得了世袭罔替的明王世子,李天都。
殿试出现两个状元,这在大离王朝立国以来,都是少之又少的情况。
大太监有些怀疑,陛下是不是圈错了,生怕待会念出来,让陛下难堪,惹的龙颜大怒。
正左右为难之际,皇帝的声音,缓缓落下。
“为何迟迟不念?”
听到催促,大太监再不敢迟疑,一口气念出了这两个名字。
“今年的状元郎,李策之,李天都。”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
两位状元?
众人的反应,果然不出所料。
大离王朝立国多年,都未曾出现过几次这种情况。
进士儒生们,自是不敢质疑,甚至不敢讨论。
但站在殿下,一直没有出言的李天都,眉头微蹙。
他望了一眼老太爷。
李泰仍不动如山,仿佛对于陛下这种颇有深意的做法,没有半点意外。
见状,李天都的眉头才缓缓松开。
状元!
李策之跪在地上,只觉得有些心潮澎湃。
被皇帝钦点为状元郎,这份殊荣,可是他当初为了考上秀才,殚精竭虑之时,完全不敢想象的。
短短半年多,当真不容易。
“还不快谢恩?”
大太监收起名录,见陛下并未有什么反应,松了一口气。
他连忙提醒道。
旋即,朱元,徐谦,李策之缓缓起身。
他们凑近了些,在陛下面前,再度跪倒。
“多谢陛下龙恩浩荡。”
山呼万岁过后,一直岿然不动的李天都,也是站了出来。
他没有如这些儒生般下跪。
事实上,作为柱国李家指认的下一代家主,李天都的身份,已不用御前跪拜。
“多谢陛下,皇恩浩荡。”
齐齐行礼谢恩过后,乾元皇帝曹辛,并没有屏退众人,结束殿试的意思。
他缓缓站起来,被冕旒遮掩的面庞上,挂着一抹笑意。
“今日,我大离社稷,又得一批良才。
两位状元,皆是李家之人。”
皇帝曹辛饱含深意的望了一眼明州王李泰:“老李,你李氏一门,当真是人才辈出呐。”
“这一门双状元,不知该如何安置才好?”
“他们出仕为官,该放在什么位置上,你给说说看。”
封官,放权。
这本是皇帝该做的事情。
如今,却直接在殿前让明州王李泰来安排。
很显然,皇帝曹辛这么做,是存了深意的。